《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你凭什么不许人家说三道四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4:4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你凭什么不许人家说三道四
茅卫东
在一个教育Q群中,看到一位“小学作文教学专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常说,你们要认真观察,留心观察,善于观察。如果学生反问一句:老师,什么是观察?什么是留心观察?什么是善于观察?作为老师的你,作为老师的我,会怎么回答呢?”
我不是语文老师,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不过,我相信语文老师中能够回答这种问题的人肯定也是凤毛麟角。果然,这位老师接着说:“我从北方到南方,在中国地图上绕了个‘C’,调查了几千学生和老师,几乎很少有人能很好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中国小学作文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
随后,这位老师得出结论:“所以谈语文的研究、作文的研究,不应该是泛泛地谈,而应抓住‘核心问题’去求解,事实求是地解决问题。以问题求解为研究的切入和归宿。”
我赞成“以问题求解为研究的切入和归宿”,却不能认同回答不了“什么是观察”“什么是善于观察”这是“中国小学作文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个人以为,这位作文名师提出的是一个伪命题。
先看一则本人撰写的小案例。
把盐化在汤里
有一天等地铁,身边一对父子正在开心地聊着天,听话语他们应该和我一样也是外地人,孩子刚上一年级或者二年级,是第一次坐地铁。
父亲蹲在孩子身边,对孩子说:“我们现在是在积水潭站,你看,左右两边是洞口,现在你只能看,不能问,然后告诉爸爸一会儿车会从哪个洞口过来。”
孩子想了想,用手一指:“那边!”
父亲继续微笑着问:“为什么是那边?”
孩子开心地笑了起来:“我猜的!”
父亲指了指对面,对孩子说:“你仔细看看,这上面有提示的。”
孩子看着墙面,不解地问:“上面只有广告啊?”
父亲依然微笑着:“除了广告,没有其他的了?”
孩子继续看着墙面。“我知道了!”孩子突然惊喜地叫了起来:“广告的上面有地名,还有箭头,箭头应该表示车往哪个方向开。我刚才蒙对了,哈哈!”
父亲把食指放在嘴上,做“嘘”状,示意孩子轻声一点,然后拍拍孩子的后脑勺,露出赞许的神态。
我以为他会换个话题了,没想到,这位父亲继续问孩子:“你应该还能找到别的证据证明你的判断,试一试?”
孩子马上又上下左右地仔细打量了一番,很快,发现了一侧洞口亮着的红灯。
……
这位父亲告诉孩子“什么是观察”“什么是善于观察”了吗?没有。可是他的用意很明显,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为了达到自己的意图,他和孩子玩了一个简单的游戏:猜猜列车会从哪个洞口钻出来。显然,这个游戏非常有效。他也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是文明礼貌”,可那一个手势就是很好的礼貌教育。我相信这样的教育比让孩子去抄去背礼仪守则强出十倍百倍。,
对小学生来说,观察、用心、、仔细、认真、礼貌、耐心等词汇都过于抽象,不好理解。就像一粒一粒的盐,直接放进嘴里,只会觉得太咸,甚至咸得有点苦。只有把盐化入汤中,才会觉得味美,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吸收而不是马上就吐出来。那位父亲就是一位善于把盐化入汤中的高手!
中小学教师从事的是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不是说实践工作不需要研究,但这种实践研究显然和理论研究不同。后者的目标是建立一套由概念、判断加上合理的逻辑推理组成的理论体系,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一个小学生整天不是打伤同学就是损坏物品,老师应该向家长了解情况,和学生交谈,还可以去学习一下有关的“多动症”的知识,但没有必要自己先去界定一下“什么是打伤”“什么是损坏”,更没必要自己创建一个 “什么是学生多动症”的新概念。
学生当然得遵守校纪校规,但让学生整天背诵“什么是纪律”“遵守纪律的必要性”真的是最有效的纪律教育方式?未必!如果是低年级孩子,完全可以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并遵守纪律。当然,必要时,惩罚还是需要的。
许多老师可能受教条主义毒害太深,以至于被某些错误理念和方法控制无力自拔,时间久了,居然就以为书就得这么教,课就得这么上。比如,不论什么学科,老师上来总是先告诉学生本学科的重要性,然后引出认真学习本学科的必要性,再然后语文老师让学生去背名词解释,比如“什么叫高兴”“什么是兴奋”“什么是惊喜”……必须背得和词条解释一模一样,不然就算错;地理历史老师也会有一堆概念让学生背,心理健康课老师首先让学生背“什么是心理健康”,哲学课老师正式讲课的第一句总是:“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
好像不这么教就显得自己不够专业。
不查词典,我们哪个人背得出“苹果”这个概念?可这有啥,我们照样会吃苹果、会买苹果,会知道自己喜欢的口味;我们天天吃饭睡觉,又有谁能解释什么叫“吃饭”,什么叫“睡觉”?
那为什么一到课堂上,我们就非要让学生去背“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哲学”,甚至小学生写个作文,师生还得说得出“什么叫观察”“什么叫善于观察”……刚才那位作文名师,你不查词典,给大家背一下“什么叫灰溜溜”行吗?我估计你只能“灰溜溜”地走人。
被我这一搅局,名师果然“忙去了”。
又一位名师冒出来乐呵呵地说:“语文是人人都可以说上12345的学科。”
没错,人人都能说上12345才是正常的,这才叫语文,才体现出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如果中小学语文搞得只有中小学语文老师才懂,那成什么了?英语不是母语 评说英语教学的人就少了许多。可我们天天讲中国话 对语文说三道四很正常。不一定说得都对,但谁都有权利说。在此,我想劝语文老师几句,大伙儿也就是说几句自己的看法,哪怕说了“语文课应该怎么上”这样的话,那也只是人家的意见,不是给你下达的命令。听不听尚且由你,做不做更是你自己的事,又何必表现得这么脆弱,人家说几句都耿耿于怀?
    有位老师说:“那些话对年轻老师造成的误导会比较大,让年轻老师的专业成长多走不少歪路!”
什么时候语文老师这么重视这些闲言碎语了,还居然能因此走上歪路?如果不是做梦,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清楚以下两点:第一,语文教学因为问题多多,才引起众人的愤然批评,而不是受到众人批评之后语文教学才走上了歪路;第二,误导年轻教师的不是外人,恰恰是所谓的语文名师和学校领导们,比如前面那位认为小学生要能写好作文,必须先要说得出“什么是观察”“什么是细心观察”这样的名师,比如仗着自己是领导听了语文课就敢发布“权威课评”的校长们,当然还包括那些一门心思研究试题甚至以猜中中考高考试题而兴奋不已的语文教研员们。
这位老师不为我的话所动,坚持自己的观点:“语文毕竟是一门学科,如果是因为母语的关系就可以任人评说,那么也就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教语文了,那还要语文老师干什么?就算有不专业不称职的语文老师,也不能抹杀这一学科的专业属性!”
呜乎哀哉!这样毫无逻辑不讲道理的话都说得出来,更不能怪什么人都可以对语文说三道四了。
说语文和教语文,这完全可以是两回事。影评人说,某部片子是烂片。导演说,那你拍一部看看?这是笑话。文学评论家说,某部小说太无聊。小说家说,那你也写一部?这同样是笑话。我们是教师,不是设计师,这不妨碍我们说这个房子盖得很漂亮,那个像大裤衩太难看。人家设计师也没说,那你来一个啊。以专业性为借口,拒绝别人的评说,这是傲慢,傲慢的背后是什么?我就不说了。
用再通俗一点的话说,我不会做饭,难道我就不能说这饭太难吃了吗?我说这饭难说,厨师就不是一门技术,就没专业性了?鬼扯嘛!
不过既然说到了专业性,不妨就再多说几句。我也认同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专业性,可是在我目力所及,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似乎总体上很不容乐观。比如前面这位老师,说话缺少逻辑,这是专业性不够充分体现。
再看当年我还在报社时写的一则旧文。
不能总在激发兴趣
——对口语交际课的一些思考
有位老师记录了自己执教的内容为“学会感谢和安慰”的口语交际课。大致过程是:
首先,老师交待本节口语交际课的主题和要求,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准备。
因为“打算说话的同学寥寥无几”,教师示范对教室里的饮水机表示感谢和安慰,也是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和节约用水。之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对书包、凳子、粉笔等身边的物品表示了感谢和安慰。
孩子的表现大大出乎这位老师的意料:“我一直以为孩子们的词汇是贫乏的,可今天我才知道自己错了。有了好的话题,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他们,能够给我们太多的惊喜。”
然后,进入本课主题,感谢和安慰生活中的人。孩子们的发言更加积极,以至于“整个课堂已不容我再插上其他的话语。我被这些可爱的孩子感动了,更被他们的表现震撼了”。
最后,这位老师这样总结这节课:“这堂课,说不清是我教会了孩子们学会感谢和安慰,还是孩子们教会了我。”
看了很多类似这样的口语交际课稿件,有两个很深的感触。一是似乎我们的学生普遍不爱说话,非得老师想尽办法才能激发他们表达的兴趣。二是学生似乎又是演说的天才,只要老师调动了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学生就个个能口吐莲花。
于是,口语交际课的中心任务在很多老师那里就变成了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而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口语交际课的任务规定是:“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但在不少老师记录的口语交际课中,除了看到他们在为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而努力之外,难得看到“培养”的影子。
是课标规定不当?或者说根本没有必要专门开设口语交际课,只要老师们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口语表达就不成问题?
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在报社工作多年,经常接到老师查询稿件的电话。对话一般是这样展开的:
“喂,是中国教师报吗?”
“是的。请问您有什么事?”
“我的稿子你们收到没有啊?”
……
能够一开始自报家门的不多,而先说清楚自己的投稿时间、稿件题目的几乎没遇到过。这样的口语交际能力显然不令人乐观,何况这就发生在教师群体当中。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开设口语交际课是必要的,并且口语交际课也决不应该只停留在激发学生言说的欲望和兴趣的层次上。
口语交际课的核心应该是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想”说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是受到家长或教师的不当压制,孩子自然就有说话的愿望,不需要刻意培养和刺激。因此,相比而言,让孩子“能”说“会”道才是教师应该重点着力的地方。而这,也是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考验。
专业能力明显不够的一群人,却津津乐道学科的专业性,至少我是觉得有些滑稽。不久前,看到一则语文老师写的博文,里面有这样一段:“我从来没有写过什么文章,不知道读后感怎么写,这让我头痛不已。怎么写呢?我绞尽脑汁,想到了自己是怎么教学生写读后感的,不就是让学生抓住文章里面感受较深的句子说说自己的见解,还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就行了。于是,开始下笔,我在备课纸的反面打草稿,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憋,一章一章地写……修改完毕,已经是正月十四了。我急急忙忙包完饺子,便去敲弟弟家的门,要在他的电脑上打字。弟弟疑惑地问我家的电脑是不是坏了。他说,用那个电脑打字就行。真是出了笑话,那时的我对电脑什么也不懂,虽然家里有,但从不打字,也不知道怎么打,偶尔玩“连连看”的游戏。弟弟这一说,我才知道,我家的电脑还可以打字。”
这位老师五年前参加了“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在培训结束时参加了一个“读书会”。上面的这面文字说的就是第一次写读后感的情景。虽然是五年前的事了,可一个经常要指导学生写作的语文教师,学校的骨干教师,家里也已经有电脑,却从没写过什么文章,甚至连电脑可以打字都不知道。除了着急,我真不知还能说什么。
语文教学的问题不是被外行人说出来的,是语文人自己折腾出来的,这个基本的事实不能颠倒了。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圈子这些年居然出了那么多的名师,整天飞来飞去开课作报告。除了少数几个名师痛心疾首——有人最后不得不“告别教育”——更多的名师其实是在那里招摇撞骗。中国近代史上曾有“发国难财”一说,这些名师,我看就是配合有些人搅浑了教育这谭清水然后再浑水摸鱼发“教育财”的人。他们回避教育真问题,只念个人成功经。有人为他们提供机会,因为他们的报告是有效的催眠剂;有人心甘情愿追随名师前后,只为哪天聚光灯能照在自己身上。
中国人,都很聪明。
2014-6-14.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1:41 , Processed in 0.08914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