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课”时代的冷思考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9 15:4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微课”时代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2014年6月21日
孙明霞

        伴随着十余年课程改革的进程,“先学后教”、“课前导学”逐渐被“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热词取代。它们如一股强劲的风吹进校园,吹进课堂,颠 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为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那么,“微课”时代的到来是否预示着传统课堂的消失呢?
       毫无疑问,“微课”有其独到的优势。它可以把学习的内容用微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任何 场所、任何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老师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予以指导……很多学者、专家指出:“微课”改变了传统的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的中心地位消失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而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陪伴者;教师不再引领学生学习,而是和学生一起学习、 共同成长。
       既然“微课”这么好,我们为什么不全部实施“微课”,让课堂彻底“反转”过来呢?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是条件所限。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决定了并非所有老师都有能力把每堂课的内容转化成“微课”。学习内容的确定、“微课”呈现的方式、学习任务单的设 计、学生学习的监控等,都需要老师有较高的学科专业素养,需要老师对课标、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理解。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课标要求,不能设计出有效的“微 课”和恰当的“学习任务单”,只是把传统的教学录制下来给学生看,把作业题的答案在“微课”里讲一遍,那么“微课”对学生的学习不会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现在,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了部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研究编制“微课”,开发“微课”资源。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这只是为广大老师提供了“微课”的 案例,并不代表这样的“微课”能适合所有老师。二是目前的经济条件还不成熟。城市学校尚且很难达到学生人手一机,“微课”对偏远落后地区学校来说更是神话 了。三是网络设施条件也不成熟。
         其次是教育目标。教育的最终指向是人,是师生的精神成长。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生存能力、交往能力的过程,是人格不断完善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是其他几种能力提升的载体和途径。目前,学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也能提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缺乏人与 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的互动;而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健康情感的形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必须在与同伴的交往、合作及游戏中,在与成年人互动、交流的 过程中得到提升。更何况,知识的获取管道是非常多的,并非只有“微课”这一种形式,也并非只有“翻转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形式。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朝着 “人”这一目标去思考,创造个性化的、开放的、适合每个人的课堂。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支撑条件存在于课堂上,但它只是“支撑条件”,而不是目的。例 如,虽然现在可以采用多种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但是由于经济条件不同、目的地的距离不同,我们依然会选择最恰当的,而不选择最快的工具。这不是观念问题, 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的。课堂改革亦然。
       可见,在“微课”时代,我们应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并且以之推动我们的课改,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效益更高,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更主动、身心更健康。我 们教师也要及时学习,补充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提升新能力,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但一定不要忽视了这一点:一切技术层面的改革假如背离了“道”,都不 能长久。既然教育改革的最终指向是人,我们就要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采用多样化的、儿童愿意接受的、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课堂方式进行 教学。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2 14:11 , Processed in 0.10910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