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1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康桥《如梦令》教学实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0:5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康桥《如梦令》教学实录  








一、揭题导入
师:板书:《如梦令》。(字写得漂亮吗?)一起把题目读一下。
(板书:宋、李清照)这首词是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的,中间用一点隔开,板书要考虑整体布局。
   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红最美好的时光。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来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独寂寞。今天学的这首词是她年轻时写的。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
生:如梦令。
师:你们上当了!“如梦令”是词牌名。他有题目吗?
生: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有的人为了把这首《如梦令》与其他《如梦令》区别开来,再说这首词是就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但“常记溪亭日暮”并不是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首词的题目。词的题目要能概括词的内容或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要简洁精炼。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先自己读读这首词。
生:入情入境地认真自读。
师:我们班同学自读时很有词的节奏感。谁来读读?
生1读。(很好,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
生2再读。(非常棒,他看着我,仿佛我的脸上有词,善观察。)
生3读。(很有词的韵味,节奏感很好,读得准,读的通。读出了节奏。)
师:再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听课文范读录音。谁再来读读?
生4读。(唔,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用力的想,让我们把画面看清楚。)谁再读?让我们看清画面。
生5读。(很有词的感觉,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词的情境。)
师:读词时要能把词读到脸上,读出动作。范读
生自练。
师:老师读词,大家一起站起来边读边做动作,老师要看大家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
生6读。(师:读时带动作,让大家看到当时的场景。)
师:你读时,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严重、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三、精读想象
师:指读1、2行,你看到了什么场景?
生1读。
师:你“醉”得不够。“沉醉”可以看出醉得厉害,再请人读。
生2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什么画面?
生说略。
师:你们都说到“夕阳西下”,因为词中讲“日暮”。傍晚时分,有一处美景,我给这幅画面起个题目就叫:“溪亭日暮”。(板书)
师:“溪亭”指的就是(生:溪边的亭子)。溪边的亭子在日暮时分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呢?同坐说.
生:同座位交流。
生1:……李清照不仅喝醉了,也可能被美景陶醉了。
生2:夕阳西下,亭边在霞光的映衬下,水天一色,让人如梦如幻。
师:这样如梦如幻的夕阳美景,作者怎能不沉醉?范读。
生:齐读1、2句。
师:这么美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但太阳落山了,还是要回家了。出示3、4句。
生:读3、4句。
师:读得准。“兴”读xīng,“高兴、愉快”之意。板:兴。(你根据字义区别多音字,是个好办法。)
师:“兴尽”什么意思?
生1:没有心情。生2:高兴之后。生3:兴致得到极大满足。
生齐读,指读。
师:“藕花深处”,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许多藕花。
师:你由此想到了哪些美丽的诗句?吟诵一下。
生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仿佛来到了六月的西湖。)
生2:“出淤泥而不染”。
师:近看,有一朵朵盛开的荷花,圆圆大大的荷叶挨挨挤挤。瞧,那边,还有花骨朵。远处,一片绿意盎然,绿叶丛中,浅红、粉红、洁白的荷花,星星点点,这就是:“藕花深处”(板书)。
   跟老师写:“藕”。
   想象“藕花深处”的美景。
生:藕花深处,粉红、浅红的荷花婀娜多姿,含苞欲放,就像孩子的笑脸,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师:这就是“藕花深处”的美景,这就是作者眼中的美景。
生:齐读3、4句。
师:为什么会“误入”呢?不认识回家吗?
生1:作者已经醉了。(联系上下文回答很好。)
生2 :作者被溪亭日暮的美景陶醉了。情不自禁的误入,再加上天色已晚。
师:景色太美了,情不自禁。李清照突然一个激灵,要回家了,这个时候(天色已晚),这时,李清照心里(生:非常着急。)所以词中写到:“争”(板书)。“争”是心理活动的。 “争渡、争渡”就是心里想怎么划回家呢?
生:齐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看到什么?
生1:词人焦急地划着船,不知道怎么回家,划着划着,把鸥鹭惊飞了,手忙脚乱。
   这时又看到美景,看到白鹭如冬天雪花漫天飞舞。(白鹭像“雪花”,有诗意。)
生2:看到一只只雪白的鸥鹭从藕花深处乱飞起来。
师:“乱”仿佛是词人心理的写照。这就叫(一滩鸥鹭)板书。
   看到如雪花般的鸥鹭惊起,李清照心情怎样?
生:惊讶!
师:“惊”什么?
生1:鸥鹭为什么和我一样焦急?
师:有词人的素质,敏感。这就是“惊”字的况味、意念。这飞起来的景象太美了,太好看了,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首词像一幅画,一副美丽的照片,一副美丽的画卷、动画片。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如一个动画般的电影,一个动听的故事,这是我们学生读懂的《如梦令》,许多艺术家也读,也读出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低低吟诵,想象这幅画,倾听这个故事。
生:配乐齐读(轻轻地)。
师:听完,还要想起一个词:“常记”。什么叫“常记”?
生:经常记得。
师:为什么?
生:景色美,记得下次再来玩。
师:这时李清照最美好的时光,最快乐的日子,所以常常记起,这个时候,仿佛看到李清照倚在窗边,轻轻吟诵着《如梦令》。
生:配乐指读。(意外:音乐没响。师:虽然音乐没响,但我们心底响起这样一段美妙的旋律。)
师:多么美的意境。听着这首词,我们想这首词可以读成词中的一个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吗?为什么?
生1:“醉”。因为李清照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美丽的景色,美好的时光。一醉是“溪亭日暮”,二醉是“藕花深处”,三醉是“一滩鸥鹭”。她在醉中体会着美景。
生2:“梦”。溪亭的美景如梦境,让人回味无穷。景美如梦、如画。
生3:“常记”。常记溪亭的美丽,因景人乐,所以常记。正因为常记,所以这么美好的时光才难得。美景如梦,如画,如诗的感觉,所以作者被深深陶醉。
师:如果你给《如梦令》七个题目,你会起?
生1:《醉在溪亭边》。
生2:《溪亭日暮》。
生3:《藕花深处》。
生4:《不知归路》。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见解,题目中像《不知归路》更贴切。好,今天可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0:51:57 | 只看该作者

一心向着儿童

——张康桥老师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启示

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09年第10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96f7c40100f2kk.html


    1997年,我跟着张康桥老师实习,后来又和张老师一起工作。十多年来,我多次走进了他的课堂,也多次聆听他对儿童与教学的理解、他对自己教学思想的阐述。这一路走来,我获得了不少启示,下面的几点,是我最想说的,因为这些对我的语文教学启发最大、影响最深。

启示一:为学习行方便

听过张康桥老师的课的人都说他的课开放、大气。今年5月,淮安。他上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评课时,有听课老师(楚州蔡月荣)这样说:“张康桥老师的课开放、大方、有整体性,形散而神不散,训练扎实、点拨巧妙、风格幽默,令人赏心悦目!”也有人说:“张老师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一种自问自探的教学模式,理念非常新,给我们清新自然的感觉。”的确如此,我们先来看课:

第一环节:张老师在了解学生已经预习之后,就说:“那么,根据读书的经验,你觉得这篇文章哪里比较难读,要提醒同学们多读呢?”

在交流中,他引导学生读好难读之句,并指导学生相机理解“报酬”、“嵌”、“侍奉”等字词的意思、意味。其中“嵌”字的教学很有意思:

张老师拿起一个铅笔盒,依次放在学生头上、抽屉里、自己怀里,问那样是不是叫嵌着一个铅笔盒?学生当然说不是。

“那怎么是嵌呢?”这下,学生的理解变得非常丰富更加准确了:嵌着是有一点点深陷在里边的感觉;嵌着是指比较牢固,不会掉下来;嵌着是应该把嵌着的东西挖一个洞,然后把嵌着那个东西塞进去;他的那个宝石镶到那里边之后就拿不出来了;嵌下的东西就像贝壳一样压着,夹着的宝石就拿不出来了。

学生理解得差不多了了,他总结后又引导:“也就是非常合适,宝石就像从戒指里长出来一样,大小正好,看上去结合得非常完美。看着这个嵌着宝石的金戒指,你的感觉是?

学生的感觉是:她非常有钱、高贵;代表着她是贵族;她很有势力。

第二环节开始了,张老师让同学们再来读整个文章,指导孩子先浏览全文,选择自己需要多读的地方再读读,并想想感受,包括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真是千奇百怪,诸如“为什么海里会有这条神奇的金鱼?”、“为什么老头不让金鱼善良些?”、“老头为什么要听老太婆的话?”等等。

他很快梳理好问题,指出:“学生提的大多数问题都指向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老太婆这心理究竟想什么。而老头为什么不能让老太婆变一下呢,用什么语气读,要知道用什么语气,我们要搞明白这时候金鱼在想什么,这很重要。所以我们很多问题都指向这样,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的思路,比如说语气的读法,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学生们说出了“带到情境中读”等方法后,他带着孩子用这些方法悟读一段话后,再放手让孩子悟读后面部分,逐步领悟人物内心。

张老师让学生挑难读之处提醒别人多读,让学生自己说感受、提问题,让学生用自己感悟到的方法去解读渔夫、金鱼和老太婆的内心世界,从而感悟人物形象,直至感悟童话是表达美好愿望的体裁。这样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前理解”开始的,学生的阅读经验、疑问、感受、方法不仅是教学起点,更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它们随时被张老师“点拨”后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得到足够的尊重,得到方法的启迪,从而建构了自己对童话人物形象的体验和理解。之所以课堂这样自然而然卓有成效,之所以学生这样兴致勃勃收获多多,是因为张老师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多方便——他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阅读要到哪里去,让学生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走进人物内心……

可是,如果是我,是绝对不敢这样上的,这太难了。当我向张老师说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他说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是就应该这样上。我不解。他又说,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带着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理解等走向学生,而应该是每个儿童带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理解等走向课堂,因为只有这样,儿童才会处在自在、自为的自由状态,课堂才是交响乐般的“学习共同体”,在这里,教学不再是控制,而是“唤醒、激励、协调与引导自我教育”,学生自主的内在的力量对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样的课堂就是方便学生学习的课堂,就是道德的课堂。

张康桥老师把“方便每一个儿童”作为他教学的第一原则,我觉得这需要知识与胆识、底蕴与底气,虽然遵守这一原则挺难,但,的确应该那样去教!

启示二: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我有很多机会和张老师一起讨论。不管讨论什么内容,张老师从来不会直接给出他的答案,他总是让我自己去看,去看文本,看教学,看儿童。有一次,听张老师上《林冲棒打洪教头》,他也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这样去看人物:

上课了。张老师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分别说:“课文写了林冲还有洪教头,还有柴进”;“课文写了林冲和洪教头打架,还有柴进。柴进做了一回赞助商”。

张老师说:“他们在打架,是通俗的说法,书上的说法是在比武。柴进除了做赞助商还干了什么?把这些联系起来说一说。”一个学生答:“课文主要写了柴进款待林冲的情景以及在柴进的要求与洪教头逼迫下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经过。”

张老师又问:“你认为谁是好汉?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我认为林冲是好汉!因为他武艺高强,一个人教八十万人武艺”;“我认为林冲是好汉!因为他特别谦虚,洪教头要和他比武,他一直在推”;“我认为林冲是好汉!因为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大家都这么认为?(学生点头),哦,是的确实许多人都这么看,不过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分别是:“林冲是个谦虚、勇敢、武艺高强的的人”;“说林冲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我是赞成的,但说他谦虚,我有不同看法,个人认为他是一个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而谨慎的人”。

学生读完,张老师说:“你认同哪一种或者你自己认为林冲是怎样的,理由是什么?(个别学生举手)好好读读书,我们会说得更周全,更深刻。”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张老师重点引着学生对“不敢,不敢”与“棒打”两个地方谈自己的看法。他是这样引导的:

有一个学生读到带有“不敢,不敢”的句子。张老师夸奖他读得真好,把洪教头与林冲的不同性格读出来了,尤其是这个“不敢,不敢”。

张老师分别问:“林冲是什么人哪”;什么叫禁军啊?”学生说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说禁军就是负责皇帝安全的,负责整个京城的安全的。

这时,张老师说:“林冲可是禁军的教头,怎么连说‘不敢,不敢’呢,他想些什么呢?”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他想,我现在是一个被流放到的犯人,不能再惹事生非了,不能给柴大官人惹麻烦”;“他会想,人家柴进好好招待我,我给柴进一个面子,不和洪教头计较”;“他是柴进家的教头,我可要给他点面子”;“林冲也给自己留点余地,万一真打不过别人呢” 。

这时,张老师点拨:“是的,林冲说“不敢,不敢”,一是不想再惹祸事,二是考虑柴进面子,三是也为自己留有余地。同学们可说得真好。你觉得这林冲——?”

“真为自己想得周全”;“的确想得全面”……

接着,张老师说:“是的,一方面洪教头一再相逼,二是柴进想看看二位教头的真本事。林冲只好打了。”(出示精彩的“棒打”语段。学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味不足。)

张老师先引着学生理解并朗读出“把火烧天”的凶险与“拨草寻蛇”的轻快,接着问:“这“拨草寻蛇”打到了会怎样”;“林冲对招式有研究吗?”

一个学生答:“当然有研究,这洪教头想打死林冲,而林冲只想点到为止。”

“面对这样的致命招式,林冲心里想什么?咱不说,读出来,好吗?”(自由读、指名读,读得很好。)

“你读出什么,听出了什么?”这一话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我知道林冲面对洪教头非常轻松。他只是一横,往后一退,棒子轻轻一扫,就把洪教头打败了”;“林冲真是谦虚,有这么好的武功一开始还不愿意比试”;“面对招招致命的洪教头,林冲也不生气。你想啊,我们比武又不是拼命,你一来就想打死我,能不气人吗?可林冲还是忍住了”;“尽管洪教头招式毒辣,可林冲一边打一边可能想,既不能打残洪教头但也要打赢”;“我觉得洪教头很狂燥、也鲁莽。林冲呢,真能忍,还想得全面,更重要的武艺高,如果他现在还在,我真想拜他为师”。

在听了学生们这么多独特见解后,张老师总结着:“是的,林冲可真不容易,洪教头招招致命的情况下,林冲既要打赢也不能让洪教头受伤,既给足柴进面子又要留有余地。”

听完这课,学生们感觉到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的快乐,而也感觉到了其中的愉悦。“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让我想到了许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其实就是鼓励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人的真正生命是你的思想,而每个人的思想只能在自己独立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如果我们的教学,不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欲望和能力,学生怎么会有思考力,怎么会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在学生的语言中,发现学生成了“丧失个体自觉的傀儡”,学生成了没有“自我话语”的单面人(马尔库塞语),成为“他人思想”的奴隶和传声筒。我想,一旦如此,学生便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尊严,没有了独立思考的愉悦。那究竟怎么教呢?张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创造各种机会,或引进别人的观点与学生的观点形成矛盾,或结合“不敢,不敢”等具体的语句设置“冲突”,或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动作去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以语文的方式连续设置“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引导学生在“不断的独立思考中学会独立思考”,从而建构每一个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是我从张老师的教学中获得的第二个启示。

启示三:要让儿童的语言向着多种可能性“生长”

“儿童是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张老师的儿童观就浓缩在这句话中。张老师的教学观就是基于此。这一儿童观落实在课堂中究竟会呈现出怎样的情形呢?我在听了张老师很多节不同的课后,突然发现,他用一篇课文能上出很多个版本,从课上儿童的语言来看,往往这个版本与那个版本有可能差异很大。就拿《望月》来说吧:

先来看其中一个版本的一个教学片段:

张老师说:“是呀,小外甥眼里的月就像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不过你好好再读读,发现了没有,它也像一首诗,一首童话般的儿童诗!(生读)

他又说:“你看老师不该一个字,只要把这句话重新编排一下,就是一首诗: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学生在配乐声中有感情地吟诵这首儿童诗。

“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可以静静的想一想,也可以试着写一写。”张老师引导孩子们想象。

一会儿,孩子的想象来了:“月亮像小嘴,生气了就抿着嘴不说话,高兴了就老是张着嘴笑个不停”;“月亮像妈妈做的甜饼,小朋友每天都咬上一口”;“月亮像妈妈,每天都要照看着她的孩子,满天的星”;“月亮像调皮的孩子,一会儿爬上树梢,一会儿有滚进草丛中不见了”。

再来看另一个版本的一个教学片段:

张老师问:“文中的‘我’借着月亮表达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浏览课文,想一想舅舅、诗人与小外甥眼中的月亮,文中的“我”最喜欢谁眼中的月亮,为什么?”

学生说:“文中的‘我’最喜欢小外甥眼中的月亮,因为‘我’很惊讶,没有想到”;“舅舅没有想到小外甥眼里月亮是这么神奇”。

张老师追问:“那舅舅凝视中月亮,想什么呢?”

一连两位学生都说舅舅像小外甥那样想。这时,张老师说:“小外甥的想象里有什么?为什么舅舅要像小外甥一样想呢?请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这段文字改成了诗歌的排列方式: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学生在班得瑞的《回到童年》中朗读这段文字,读得很好。张老师问:“这里面有什么?”

一位学生说:“有想象,有自由,还有自己的理想的生活。”

另一位学生说:“有天真的想象,还有快乐。可我们不能这样了。

张老师追问:“为什么?”

他回答:“因为……因为爸爸妈妈,还有……”

“还有老师,对不?”张老师这样问,那学生轻轻地嗯了一声说:“大人们不准我们这样胡思乱想了。”

张老师愣了一会儿说:“是啊,大人们想你们要长大,可长大的舅舅接着月亮说什么呢?”

学生说:“要小外甥忘掉一切,一样快乐地想象”;“想回到小时候,快乐自由自在地生活”;“想回到童年”;想回到自己有梦想的时候。老师,一个人是不是有两个家?一个是有爸爸妈妈的家,还有一个是有梦想的家”。

张老师意味深长地答道:“我想是的,有梦想的家或许是一个人精神的家园。回到自由、回到快乐、回到纯真、回到童年就是回到精神的家。或许这就是作者想说的。大人们都想像你们这样想,你们当然可以快乐地、自由地‘胡思乱想’。不过,我要问的是,你自己的《望月》想说什么呢?你可以写一首小诗,写一个童话片段,写一段心路历程。我们来写一写你心中的月亮吧。”

下面就是孩子们写的:

“月亮总有阴晴圆缺星星认真学习时 月亮是圆圆的星星总想要是每一天的月亮都是圆圆的多好可是星星做不到。”这学生的题目是《月亮妈妈和星星孩子的故事》。

另一位孩子讲了一个太阳和月亮的故事:“太阳是个酒鬼,总是喝得醉醺醺的,脸通红通红的,月亮很生气,到了晚上就把太阳关在门外,太阳只要在没人看见的角落里蹲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再跑出来上班,有时实在吃不消,就躲在家里睡觉。月亮没办法就让天下雨了,害得我也淋雨。”

……

这两个版本都是关于小外甥眼中的月亮那段文字的教学,透过学生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前个版本中,孩子的语言非常活泼,充满着想象力,在这里,每一个孩子似乎都成了“天生的诗人”。而后一个版本中,我感觉学生的语言是深沉的“隐喻”,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不难看出学生对快乐自由和谐的向往,也不难觉察一种“回到童年”的哲学意味蕴含其中,“回到童年”成为一种理想的生活,这很有思想的深度。

儿童的确是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从张老师关于《望月》的两次教学中,我们看到他将儿童看作“天然的诗人”、“天生的哲学家”后,儿童的语言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看来,开发一种可能性,就能建构一种语言,当教学以开发儿童的可能性为中心,语言丰富的可能性便会随之而来。儿童的语言越是“丰富”,就越能说明儿童在课堂中被理解为完整而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了,这是儿童走向幸福的基石。

为学习行方便,意味着课堂是道德的;“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意味着引导帮助学生成为自己;让儿童的语言向多种可能性“生长”,意味着帮助儿童发现并完善自己的想象力、决策力和创造力,意味着课堂是实现多种“可能性”的地方。我从张老师的教学中得到的三点启示,正是他坚持不懈地追求和实践的,他的坚持与追求都源于他“心向着儿童幸福的童年”的教学信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0:53:31 | 只看该作者
溧阳张康桥《望月》课堂实录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
望月》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一起读课题。(生声音响亮)
师:这样读课题,老师感觉这月亮也太刺眼了吧?好好想想,你平时望见的月亮是怎样的?想好了谁来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声音柔和多了)
师:对了,这才是月亮的声音,月亮的感觉!(出示:江月图)看,有月的夜空是多么的宁静而优美,望着画中的月儿在想象中沐浴着它的清辉,让我们一起轻轻的读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这一片江上月色,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老师先来了解同学们的读书情况。(指名学生读课文随时帮助学生正音,并指导读好文中的诗句)
师: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在这篇课文中分别写到了哪些人眼中的月?
板书:“我”诗人小外甥
师:我眼中望见的月是怎样的?我们先来欣赏,读读。
CIA出示文中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课堂声音比较的嘈杂)
师:看来,声音这样嘈杂的读,是很难欣赏到真正的月色,这是一段优美的文字,要能静静的品味才会让人动心动情,让我们在书上静静的读一读这段我眼中望见的月色,边读边想,从文字里想像出一片月色,慢慢欣赏!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读了让你心动的句子心动的词,应该及时画下来,再细细的品味,或许这些词句会领着你触摸到作者藏在文字里的那些微妙的情思。
师:读书有时就得这样静下心来品味,想想,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生:我会用上“优美”,优美的月光。
师:美的就像一幅画!我们都感觉到了。
生:我会用上“朦胧”,朦胧的月光。
生:我会用上“宁静”,宁静的月光
师:你从哪感觉到宁静的?读出来
生:(读)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师:是不是没有一点声音呢?你听(读)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流水的声音。
师:有了流水的声音,还能用上“宁静”吗?
学生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
生:我认为也是可以的,正因为周围很宁静所以才会听到流水的声音。
师:对呀,声音有的时候更能衬托出宁静。还记得《推敲》那篇课文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是有声音的,而“推”是无声的,但“敲”却比“推”更显得宁静!
生:我用上“安详”,安详的月光。文中说“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词,一种温情,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
生:我感觉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温情。
生:我感觉月亮仿佛也像母亲一样让人亲切,温暖!
师:多好的感觉,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师:你看,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在我的眼里是宁静的,安详的,朦胧的,这是多好的感觉呀!这段动心动情的文字,你觉的最适合咱们班谁来读?
生:我推荐纪玉玲读,因为她的声音柔和,有月光的感觉。(笑)
师:大家想听吗?我也想!老师为你配上音乐。
生读,声音动听优美。
师:还有谁自己推荐自己的?
一生举起了手,师走到该生旁鼓励说:把你的名字响亮的告诉大家!
生:王义成!
师:好好读,老师也为你配上音乐。
生读抑扬顿挫声音响亮。
师:同学们听出来了吗,如果说纪玉玲同学的声音里,月光是柔和的,宁静的,那王义成同学的月光却是皎洁的,安详的,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今晚是睡不着觉的,而今夜难眠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谁呀?
生:小外甥
师:谁来读一读我与小外甥比赛背诗的对话?
生读课文5-12自然段
CIA出示文中的诗句: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你看这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诗人最是多愁善感,在有月的夜晚,诗人也是睡不着觉的,诗人借月在诉说着什么呢?你能从上面的诗词中看出来吗?
生: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出诗人望月思念着故乡。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望着他乡的月,离乡的游子怎能不想起故乡的月,故乡得人!
生: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出诗人小时候特别的天真,有趣。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我看出诗人特别的愁,诗中有“对愁眠”。
师:忧愁的夜晚,忧愁的诗人,这漫漫长夜该怎样的熬到天明呀!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诗人苏轼在中秋的夜晚写给他弟弟苏辙的词,我看出诗人思念着他的弟弟。
师:思念却不能见,诗人把酒问青天,青天能回答诗人吗?
生:不会。
师:寒夜无语空凄切,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我看到诗人望着水中的明月,也在默默品味着孤独与忧愁。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你看,她有时是诗人孤独惆怅的哀思,有时又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又变成诗人的天真与童趣,有时又是诗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感叹!月,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奇妙的。我们来一起有感情的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师:有月的诗多如繁星,我们也来学着比赛背有月的诗,好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语气较平淡)
师:在这一首诗中,诗人眼中的月是苦闷,孤独,愤怒的,背诵时要吟诵出诗人的情,诗人的泪,诗人的恨!你再来吟诵一遍
生:(动情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对,这才像诗人眼中的月。老师为同学们配上音乐,你听(音乐《春江花月夜》)
生:森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生: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师:看来,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有月的诗在人间传诵。月光下吟诵有月的诗,有时能使我们沉醉在一种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不过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江轮的甲板上,看看,在小外甥的眼里月又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15-18自然段
CIA出示: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师:这可是小外甥绘声绘色的说的,水也来绘声绘色的读一读
生读语气中有了趣味
师:挺像的,如果表情再调皮些更有趣味了!
师:你看,这小外甥眼里的月与“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可就大不一样了,小外甥眼里的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生:特别的有趣。
生:也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师:是呀,就像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不过你好好再读读,发现了没有,它也像一首诗,一首童话般的儿童诗!(生读)
师:你看老师不该一个字,只要把这句话重新编排一下,就是一首诗
CIA出示: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
圆圆的
睁大一次
……
学生在配乐声中有感情的吟诵这首儿童诗。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可以静静的想一想,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生:月亮像小嘴,生气了就抿着不说话,高兴了就老是张着嘴笑个不停。
生:月亮像妈妈做的甜饼,小朋友每天都咬上一口
师:吃得也太慢了,一个月才咬完呀!(生笑)
生:月亮像妈妈,每天都要照看着她的孩子,满天的星星。
师:都辛苦呀,你看,每个月月亮妈妈都累弯了腰,但累着也是高兴的,所以呀,我们常常看到妈妈圆圆的笑脸!
生:月亮像调皮的孩子,一会儿爬上树梢,一会儿有滚进草丛中不见了。
师:悄悄告诉我月亮在草丛中干什么呢?
生:捉蛐蛐
生:捉迷藏呢!(笑)
……
师:你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也和小外甥一样多趣,多变,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一落在人间,落在人的眼睛里,为什么就不一样呢
生:可能,每个人的心情不一样,望见的月亮也就不一样了。
师:是呀,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这就是(板书):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关于""的诗句:
好山好水看不够,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三)秋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 建十五夜望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 刘方平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 (李商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朱自清:《荷塘月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3 18:51 , Processed in 0.14100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