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郭初阳《比喻》比什么?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0:5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郭初阳《比喻》比什么?作者:王小慶
    前两日(11月4日)在“杭州师范大学”观看“浙派名师暨2007长三角初中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其中有郭初阳先生的《比喻》一课。
    之前从没有听过郭的课(学科的界限,使我从没有资格去旁听中学语文课),因此这次的行动,本质上是冲着他的名气,有点“追星”的味道。但到了会场,觉得仿佛是在赶着看戏,心中忽然有些对不住他了。按理,要听好课,须做些准备,譬如起码要晓得授课老师的大致“风格”,譬如要了解他的“教学内容”;我却懵懵懂懂,好似真的是为看戏,只备了些小吃进场。
    《比喻》一课,并非教材选文,小册子上云是郭初阳“自选课题”,这便是说,郭决然要走自己的路。这非常有趣,因为这个活动本身,却是一种世俗的路,早铺好了,让你去踩,去面对其中的各种陷阱。
【活动之活动】
    我虽并不清楚郭初阳的思想,却也耳闻过他的精神,因而对他参加这样的活动,有些意外。这个活动冠以“浙派名师”,有些“武林大会”的色彩。这或者是浙江的传统罢,前些年马云也曾弄过一次“西湖论剑”。不过,当年新月派诗人就说过,狮子老虎历来是独来独往,只有狼和狗才喜欢成群结队。语文教学倘若也要弃道论剑,乌合一些“风格”或者“流派”,毕竟令人匪夷所思。
    最要命的是,这次是“教学艺术展”,说白了,还是和民间剪纸、人体艺术的展览并无二致。因此,郭初阳在这样的舞台中露面,是否本身便有一种喻指?
    授课之后,上海的陈军先生出来点评,道:“这次的课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所以老师可以拿来课件上出同样好的课。”郭初阳于是附和说,我就是想上一堂不专门属于自己的课。不晓得两位之中,谁更幽默。不过有一点很清楚,两位先生非常懂得修辞,知道如何说“剑”,也知道如何将自己的话,贴近《比喻》。
【设计之设计】
    郭初阳的授课设计,分为三块。先道“教学设想”,其中引用圣奥古斯丁《论基督教义》和《楞严经》中的话,说明东西方修辞的巧合:“两只手隔着时空,指往的是同一方向:使你看见也就是使你能理解”。进而往教学靠:“简单优美的比喻,就是帮人确定目标的手指。有了这样的指点,我们方能举头望远,看清心智想象的辽阔,与创造力的无限”。这样的“设计设想”,大致能透露出他的底气和远见,而非教育教学所能述之。
    第二块是“教学目的”。这是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式。
    第三块是“教学过程”,又细分五步:
    1、星星月亮:什么是比喻
    2、鸡蛋鸭蛋:什么不是比喻
    3、痱子枯草:什么是好的 比喻
    4、馒头味精:比喻之协调
    5、鱼鳞血丝:比喻之独创
    这是一种由简至丰、由表及里、由知觉到艺术的修辞习得之路,它的好处,大约使得企盼中的教学整体而顺畅。不过郭初阳偏在之前加上了一些杂拌儿的意象,叫你去想象他的课。这种另类的做法其实很多人都试过,不过在这样的“艺术展”中,这种设计便不仅是大胆的问题,更有些毕加索式的幽默了。
【教学之教】
    我在年初一篇批评王崧舟君的文章中曾写道,一堂理想的展示课,至少有四个教育对象:课堂内的学生、教师自己、听课的观众和教育本身。现在想来,这样的说法仍太“教育”。事实上,郭初阳的课,不像是教育,更无论是语言的教学了。
    1、文学性。《比喻》一课的开头,便让人觉得郭初阳是个文学青年,不,是文学少年。
      (幻灯片)星星 像萤火虫
      师:像在哪里?
      生:星星好似打碎了的玻璃。
      师:像在哪里?
      生:打了一地。
      生:星星宛如小心举着的蜡烛。
      生:星星是一粒欲言又止的眼泪。
      生:星星跟狼群的眼睛一样。
      师:比较可怕,是罢?
      生:星星如同雨一般落下。
      ……
    这样的问答有些诗情画意。不过“文学”倘止于此,那便是席慕蓉式的feminine,一定为郭初阳所不屑。之后的教学流程中,教师展示的例子,却是文学得使人深刻崇高:
    (1)逃到一间西晒的楼上,满身痱子,有如…… (荔支)(鲁迅:《而已集·革领袖》
    (2)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鲁迅《药》)
    (3)门房领了个滚圆脸的人近来,说“曹先生”,……曹元朗的脸很圆,圆如……(太极)(钱钟书《围城》第三章)
    (4)……
    看来郭初阳喜欢用经典,并且他对句例的选择,本身说明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取舍。这或者是基于他对语言的理解罢。至纯至精的语言,莫不过在文学之中。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只不过我们平日还是不由自主地受了时尚的左右。
    另一方面,文学性不只是欣赏,还有创作的冲动。其实郭初阳从一开始就替学生准备好了语言的出口,让他们去想象去创作。只是开始是意象的填充、新鲜化,后来便是用语言的想象去创造诗意了。
    师:只要用到一个简单的比喻,你就可以写出一首精妙的诗句。
   (幻灯片)我也还有记忆的,零落得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鲁迅《忆韦泰园君》
    我也还有记忆的,_____得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______。
   (学生创写)
    生: 我也还有记忆的,清楚的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沙滩上的贝壳,放眼看去……
    生:我也还有记忆的,深刻的很,就好像刻在木头上的字,……
    生:我也还有记忆的,单纯的很,好像印在脑海里,有些飞在天空中,散落……有些在坐滑梯,……然而其中还掺杂着一些悲哀。
    这些想象和想象致以的比喻句子,惊动了人的灵魂。所谓的文学性或者文学性的教育,大致如此。
2、意识形态
    其实就是批判意识。不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本身便是教师的一种意识形态。
    (幻灯片)比喻  
    他的眼睛大的就像玻璃弹珠。
    他的眼睛,大的就像灯笼。
    他的眼睛,大的就像政治家说的空话,大而无当。
    师:第三句话,和上面两句话相比?
    生:有点深意。
    师:它不是一个有形的物体,但是一样的是大。比喻也是恰当的,合理的。我们现在有点感觉了罢?
    说“比喻也是恰当的,合理的”,首先须基于学生对“政治家说的空话”的先验认识。学生的先验认识水平到底是什么程度?他们能明白政治家是在说空话麽?有人很担心,授课之中,便有教师通过短信平台,表示“应该选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这种担心具有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根据。不过,即便学生并不理解政治,他们仍可以倒过来认识:
    政治家的空话,大而无当,犹如他的眼睛。
    于是,教师对学生的政治关注要求,便在无形中得到了实现。这就叫做意识形态的渗透。“我们现在有点感觉了罢?”,是的,应该有感觉了。
    意识形态也不仅于政治,它应当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幻灯片)唠唠叨叨的老伴,犹如____,令人心烦意乱。(《旧的谎言》第19章)
   (幻灯片展示)滴滴答答的漏雨
    生:老伴不是总是唠叨,有时候唠叨很少。
    生:唠唠叨叨正好和滴滴答答是一对。
    师:表达的工整,形式上的对应。
    但是,无论政治也罢,生活也罢,一切的意识形态,都是服务于生命的运动:
   (幻灯片)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欲高。”……
    这段文字,引自钱钟书《旧文四篇•读〈拉奥孔〉》。本来的意思是想以此说明“绘画不能利用比喻,因而诗歌大占胜着”;不过,这些话,无论修辞还是人生,都有辩证的灵气,学生习得了比喻的根本,也就习得了人生的根本了。
3、生命力
    依了时髦的说法,教育要能使学生“可持续发展”。不过,这话好说,做起来却难;最要紧的是,发展什么?
   (幻灯片)枯草支支自立,犹如…… (鲁迅《药》)
    生:军人
    生:行道树
    生:麻绳。
    (幻灯片展示)有如铜丝。
    生:枯草的颜色和铜丝一样,枯草的粗细也一样。
    生:外形也差不多。铜丝坚硬。因为冬天的草缺乏水分。
    师:缺乏生命力。
    教师的点评有些渲染,却也是种煽动。其实《比喻》一课(相信也包括郭的其他课例),整个都是对学生生命力的促进。
    《比喻》到了后期,不是简单的句子意象填充,而是想象成诗。诗的语言是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诗的语言是人的智性表现。因此,只有是诗中,人才找到了真实:
    雨(顾城)
    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
    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
    郭初阳在本节课的最后,选用了四首诗歌(余光中的《山盟》、田炳信的《自然剪影》、顾城的《雨》和方向的《拉链》)。他要学生“自由选择一首背诵,并说出其中的比喻的精妙之处”。此刻,我们应该明白,教师说的“精妙之处”,已不只是其中的比喻了,而是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张力,和这张力之于人的影响。
   生:(背诵《雨》)作者用了自然的景象,抒发自己不愿意生活在悲哀中。下过雨后,天空中就出现五彩的彩虹,彩色可以让人有幸福的感觉。
    生2:我和她有共同的理解。雨偏向落泪。
    生s:(朗读诗歌)
    师:盾牌是什么?
    生s:雨伞。
    师:彩虹和雨伞都可以解释。
    ……
    师:只要用到一个简单的比喻,你就可以写出一首精妙的诗句。
    我们再回头看教师在讲授比喻要义时所引用的话:
    生(朗读):人所常言,我寡言之;人说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这里既有教师的自喻,亦有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人生境界。
【点评之点评】
    每次的展示课活动,少不了有“专家点评”,也少不了观课教师极具“职业性”的提问。此次的“专家”是上海的陈军先生。他用了一大早就做过的报告中的“障碍”说来评述郭的课,说明“最大的价值是让学生的头脑活起来,是思维体操,智慧的较量”。这些虽是“好话”,底下听众却未必能受用。他们或许更关心一些“剑术”问题。譬如:
    郭老师,你的语言很风趣幽默,尤其在对学生的点评,更让人记忆深刻……
    教材太难,特别是名家作品,不可取。应该选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
    ……
    当然,还有老师责怪郭初阳在课中“层层推进,思维没有喘息的机会”,于是质问:学生会怎样反应?
    此刻,郭初阳若想与朱震国那般以“玩语文”而媚俗,或者像罗天涛那样为自己开授的令人痛楚的课狡辩,自会迎来一群粉丝团的轰炸。所以他干脆避重就轻,大谈“影响我教育观的几句话”。这几句话的背后,当然是许多阅读。他似乎在这里表明:教育的问题,最终要落到读书,落到思想。未了,再三声明:孩子只有比我们更聪明,只要给他们空间。“我们在课堂内可以探讨任何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不是怀疑这个问题是否太早了。”
    是的,有些问题永远不会太早。(07年11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23:06 , Processed in 0.10956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