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4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都同辉【国际】学校-校网-友情链接【管季超工作室】公益网站群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9 02:1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cdthgj.com/

http://www.cdthgj.com/

http://www.cdthgj.com/
成都同辉【国际】学校-校网-友情链接【管季超工作室】公益网站群
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为新生崛起的
一所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高起点、新理念的国际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9 08:2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3:45:27 | 只看该作者
凌宗伟: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一般的解释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真实性)。
随着大数据时代出现有人曾这样预言,随着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的出现,我们这些中小学教师弄不好是会下岗的。这是不是危言耸听呢?
对此,我们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我想说的是,当下这个“大数据”环境,究竟会给我们中小学教师带来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又将如何应对?一言以蔽之,也即是说:“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我们准备好了吗?
1.我们今天的尴尬在哪里?
有人说,我们今天不在网上就在上网的路上,可是学校却明确规定学校不许有Wifi,不准上网,不得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这就是今天我们遭遇的尴尬之一: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我们的学校管理还处在农耕时代,甚至原始社会。在今天,道路上、公交车上、火车上、站台边、饭桌上、会议中、卧榻间……已经很难看到不在玩手机的人了。人们早已经被手机——更为准确地说是网络给绑架了。
前年,郑州就有报道,小学生在网上去搜索寒假作业答案。熟悉网络的老师们或许知道有一个网站叫“作业宝”,还有一个网站叫“问他”,这都是替中小学生解答作业的。有条件、又有想法的学生在今天完成家庭作业时,再也不要像过去那样冥思苦索了,他们可以找度娘,可以问搜狗,可以上“作业宝”,可以去“问他”……而我们还在不厌其烦地检查他们的作业本,要求学生家长给作业签字,岂不可笑?当我们一旦发现学生作业答案是从网上搜索来的时候,还恼羞成怒:这不是抄作业吗?可谁也不会去想,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利用网络寻找作业答案的行为,究竟是应该训斥,还是应该鼓励,或是引导?我们的家庭作业又应该如何去适应这个时代的改变?
在今天学生利用网络完成作业已经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因为他们本就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50后、60后充其量只是网络世界的移民而已。问题是,原本也是原住民,至少是最初的移民的90后、80后、70后的中小学教师居然对网络背景下的学生知识的来源也缺乏清醒的认识,恐怕所谓“可能会下岗”的言论就不再是危言耸听了。
网络、手机原本就是工具,问题在于是我们使用这些工具,还是让我们成为它们的工具?我一直以为,既然目前在许多学校不可能做到人手一台Ipad,那智能手机是不是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呢?至少有些我们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的东西,学生忽然问到了,其他的同学也不知道,字典上也没收录,教室里又没有电脑网络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把手机拿出来找一下度娘,问一下搜狗,问一下“问他”不就解决了吗?我们再也不需要像过去靠小聪明来帮忙了:“这问题搁置一下,明天我们再来讨论!”——这种以故弄玄虚来掩盖无知的把戏,一旦玩多了,早晚是要穿帮的。
我们要明白的是,大数据时代下,教师在知识层面将无任何优势,当学生面对网络这个巨大的知识海洋,老师的半桶水完全失去了意义。老师存在的意义就是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构造一座桥梁,这个桥梁叫做训练。所以说,未来教师的有可能的体育教练型的,需要为学生制定一对一的训练计划。
悲观一点的看法是:一对一的考试能力训练计划。
乐观一点的看法是:为了将来的分工与合作的能力训练计划。
大数据背景下,作为教师基本功的阅读、命题的能力早已经慢慢地弱化了。梭罗如果再世,恐怕会发出人们不只是发明了工具,更让自己成了工具的工具的感慨了。这是教师站在“人”的属性意义上,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尴尬。
2.今天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荒蛮时代人们的知识主要来自生活,来自自然与社会;慢慢的,人们学会了书写,有了书籍,于是书籍成了人们知识的来源;再往下,出现了老师,有了学堂,人们的知识,就从老师和课堂那里来了。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有了无线电、收音机、电视、电脑、网络之后,人们知识来源的渠道就越来越多了。于是幻灯机、收音机、录音机、电视、电脑、网络、电子白板、微格教学技术一拨一拨地走进了教室,也一拨一拨地离开了教室。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到今天,有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尤其是出现了智能手机后,学生的知识,再不必完全依赖书本、教师或课堂了。尤其是博客、微博、微信、APP等社交圈和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更便捷了。
现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早已经发生了变化,学习的方式自然也随着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授受关系的教育——老师教、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作业;老师出试卷,学生考试卷——再不是不可以撼动的了。
学习方式的变化势必带来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可悲的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教育管理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技术,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甚至原始时期:一味地拼时间,游题海,上班签到,下班签走,上班期间还有没完没了的巡查、通报。管理者更多地将精力转移到备课笔记检查、推门听课、教学质量分析(其实就是开会表扬和批评)上了。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老师们呢,也不得不将精力放在了应付这些检查和考核上,很少有人还有精力用于研究学生、教材、课堂上,更不要说研究教育了。同时,作为教师基本功的阅读、命题的能力早已经慢慢地弱化了,我们几乎尴尬地陷入了一个离开了参考资料和电脑网络就无法进行教学的境地了。
在这个网络社会,一方面我们获得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支离破碎的。单就阅读而言,我们的阅读已经没有了深度,我们的阅读更多的是“浅阅读”式的。微博不就是一句一句的吗?而且,这一句一句还往往是没有联系的,就是那最长的一句也超不过七十字——试问:即便是这一句,我们又有多少人、多少时候能耐着性子慢慢推敲呢?写的人一般不会,看的人更不会。我们关注的是抢人眼球的犀利的另类的词语,于是标题党出现了。
另一方面,信息又是陈旧的,冗余的,过剩的。甚至有些信息就是垃圾。比如有人读一个月某教育家的一本书,就出本《跟某某某做老师》;又读了一个月,再出本《跟某某某学做班主任》;也有年轻教师写了一年几年的博客,就出一本几本著作的,更有脑子灵活的,直接将QQ聊天、语音房闲扯整理成“专著”的;最典型的恐怕就是有些专家一个PPT讲几年、几十年,讲遍大江南北,讲成了“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和“著名教育家”的。
如果我们不明白,今天,知识已经不是最重的,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能力以及我们对学生的能力教育的话,我们就有可能死守那些所谓专家的信条,最终导致我们的不适应。
3.我们如何应对?
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和学校还是知识的权威和殿堂吗?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教师如何做教师?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要走进网络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许多情况下是要借助网络技术的。比如在线教育、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在设计制作的时候,重要的恐怕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借此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理念和生活观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走进网络,关注网络上与我们所教学科有关的甚至没有关联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否则,我们这些移民跟那些原住民的沟通是会发生阻滞的。即便是“屌丝”、“打酱油”、“油菜花”之类的网络词语,看起来肤浅的东西,但如果我们不走进网络,我们在原住民面前就永远只可能是一只“菜鸟”,即便是这样低层面的东西,我们如果一无所知,也是会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匹配的。
另一个方面,我们必须尽可能从台前走到幕后,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去。我们如果真想要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展示,我们就得走进幕后,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或是默默的支持。所谓“从台前走到幕后”,即尽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你成为他的帮助者,影响者。而“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强调的则是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是学习理念生活观念的引导者
有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时,网络催生了电子游戏。电子游戏可以传播知识吗?当然可以。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电子游戏、动漫,充满惊奇险恶,迎合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早已经将孩子们兴趣吸引过去了,某些知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如影随形地传递给了孩子。这些知识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帮助学生建立甄别和选择的理念和能力,正需要今天的教师来作为引导。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需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并在互联网思维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要为前提,以服务为方式,以分享为快乐。并将这样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理所应当成为学习理念的引导者,要在我们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游戏,也是学习,关键是我们如何学习。上学不止是为了升学,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使得我们未来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一个学生只把升学当做他的唯一目标。如果我们学校教师也只把升学当做唯一的目标,那是要出问题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上吊,为什么最近有父亲因为孩子作业没完成就痛下毒手?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剖析,去引导学生思考和剖析。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是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领跑人
今天的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领跑者,要先学一步。我认为,所谓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要知道,有些知识因为学生的人生经验所限,靠自己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必须依靠我们这些教师去讲授。不要把那些专家的话都奉为神明,譬如一堂课只允许讲15分钟,15分钟能讲个明白吗?但是换过来讲,有些问题需要讲15分钟吗?这都是常识性的问题,其实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如何讲的问题。
我经常讲,我们要用学生明白的话讲学生不明白的道理,好比我们要从哲学的层面和社会学的层面与学生谈教育、谈人生,最好的方法恐怕就是没有一个哲学概念和社会学概念。好教师一定是这样的。是能让学生明白,往同一个目标去,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路径的。我们这些做教师的要明白的是,这路径是要在我们的引领下由学生自己探寻的。这当中,需要分享的,就是我们的经验。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是问题探究的合作者和帮助者
合作学习这个词语对我们而言,早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了。但合作学习更需要的是对学生有具体的个别化指导,因为不同的人学习的情景和背景是不一样的,他的出生,他的人生经验,尤其是他前一个学段所在学校教学对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比如,实验小学的学生跟乡村小学的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结构肯定会不一样。我师傅曾经常讲,城里的孩子跟乡下的孩子比比,什么都不一样,就连看的广告多少都不一样,你看看城里的孩子,出门就看到广告,乡下的孩子出门看到的是什么,是田野,天空,不一样的。
指导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具体化的。我们经常讲头脑风暴,但它还是有一个组织者,教师的功能其实就是一个组织者,不仅是课堂组织者,同时他还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学校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恐怕是要设法把学生的“知”与“行”从网络中解放出来,互联网会解决“知”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行”,基于网络的探究也只是探究而已。如何做?如何实践?我相信这是教师们大展宏图的新领域。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组织者
如何把学校的课程资源跟教材的内容,跟学校所在的社区以及当下的社会事件组织起来?在这点上我是比较擅长的。我每到一个地方讲课,我都会很自觉地把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最近发生的事件跟主题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好教师需要有一种教学敏感,所谓教学敏感,就是遇到某个社会问题,你就思考是否有教育教学价值。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有教学价值的,更不能所有的资源都有教育的价值,尤其是今天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的教学敏感。
我们应该牢记,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但是我们刚才已经讲了,我们不要奢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了,很多人恐怕连命题的能力都已经弱化了,这是个相当可怕的情况。所以在今天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的确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又往往缺乏这个意识,都以为自己是高等师范毕业的,自己所毕业的是所谓的名校,自己的教学难道还有问题吗,难道还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更要要能够潜心阅读,滤过无关
今天的教师需要做到:一边积累,一边捡选
对于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微博微信上的只言片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它们积攒起来,所谓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就是积累的作用和价值。我们要克服的就是一经而过、熊瞎子掰玉米式的阅读,或者用我的表述来说,叫“博客式阅读”。我们要慢慢地养成把自己的经验知识积累起来习惯。
我们的电脑、手机用了一段时间就要更新,就要杀毒,就要删除冗余信息和浏览痕迹,提升机器的运转速度。零零星星电脑要杀毒,要删除那些上网的痕迹,要把垃圾给清除掉。如果我们不定期对吸收的信息中的垃圾病毒实施清除,就不仅会影响我们“头脑”这部机器的运行速度,甚至会使这部机器瘫痪死机。及时清理机器,绝不只是为了将那些有用的信息留存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将那些信息勾连起来——专业术语就是“关联”与“建模”。
这当中对信息的筛选显得尤为重要。打个比方:一辆很高档的轿车,你将什么都塞进去了,那就变成一辆垃圾车了。进入一辆豪华汽车的用物,是一定要跟这车子相匹配的。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筛选、删除、关联、建模,是要建立在教育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基础上的。
保持纸质书刊阅读的习惯,我们买的书,一定要让它真正地成为“我的书”,这个话貌似很哲学。所谓“我的书”是非读不能成的。我们经常讲把书读厚,把书读薄。如何读厚,又如何读薄?这是要花功夫的,比如批注圈点就是读厚的一种,根据批注写出来的阅读体验就是读薄。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见识、思考融在其间,有充分的闲暇跟自己的思想打交道。大数据时代,我们恐怕更需明白“书本是谨慎地,含蓄地写作的,也应该谨慎地,含蓄地阅读”,“一本书,能解释我们的奇迹,又能启发新的奇迹,这本书就为我们而存在了”(梭罗语)。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最终应朝人生导师的方向努力
在这个离不开网络与手机的时代,教师的作用绝对不会像某些专家预言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弱化,越来越虚无。相反的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试想一下,一个人,一天到晚总是面对着冷冰冰的荧屏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师一定是清楚的。
我之所以认为今天教师的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还不只是出于对孩子们总是生活在网络世界中的担忧,更出于我们对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的思考。学校教育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为升学,教学也绝对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帮助人认识和理解人生,教学重要作用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面对网络世界的原住民,我们有责任帮助和指导他们去筛选和建构,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自己的学习路径,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我们的作用绝对不是让他从60分考到70分,70分考到80分,99分考到100分。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早已经不是知识的控制者了,在许多知识面前我们甚至已经落在学生后面一步,几步了。我们的优势或许就只有阅历和经验了,然而,这正是学生身上所缺乏的,也是他们最需要的。或许我们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东西就在这里,仅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22:25:31 | 只看该作者

刘永烈工作室



博客家园



飞不过沧海的蝴蝶



静夜思的博客



汪文华的博客2



汪文华的博客



罗必新的博客



快乐汉



李晓鹏



柳栖士的教育博客



梅、兰、竹、菊



给力的博客



教育第一网



家教大本营



智宇教育



武建君



xfei1232000的博客



北雁南飞的博客



金焕璐教育教学BLOG



吕孝泉的博客



北京中考专家



励志一生



班主任工作网



阜阳城郊



船儿荡漾



K12



意林



读者



刘良华



李炳亭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柳岸钓客



香儿



轩辕黄帝



新教育工程



徐峰博客



中国教育文摘



教研室各人主页



车言勇诗意人生



新思考



一加一教育博客



钟炜的博客



无忧演讲稿



两个黄鹂



汴水曳蓝



中青亮点



语文新高考博客



南方周末



人物



中青在线



无忧无虑语文网



美文采撷



北京高考网



散文吧



励志网



求学



三人行中学语文网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中国语文网



高中语文资源网



中学语文站



中学语文网中网



凯老师的BLOG



教育手拉手



中小学教育资源



田军的博客



我爱语文



巨人网



心灵天空



高中生网



语文123



班主任在线



中华语文网



高中语文教育网



新浪高考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搜狐高考网



江北语文网



心灵部落



三槐居语文网



洪培欣语文网



光明网



高考资源网



点灯的心的博客
海博诗词学习网



369语文网



阅读写作训练网



千教网



迷你语文



阿拉丁



蓝动网



第一课件



教改先锋网



七彩教育网



二十一世纪教育网



激活中考



高考资源网



考试大



帮考网



教学资源



中考资源网



中国教育在线



第二教育网



为你服务教育网



黄牛课件



北京高考网



天利免费资料



第一范文网



免费文秘网



淘课件网



班主任E站



中国教师研修网



中国校长研修网



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



学通教育



爱问共享教育资料



北京中考网



益智网



考试吧中考网



连山课件



中学学科网



全品中考网



无忧无虑语文网



3edu教育网



同江职教网



新课标第一网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苏州名校资源网



E度中考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知识贝壳



中考思品资料大全



中小学安全教育



一松柏



教育城中考网



曾老师中考语文作文辅导



初中政治教研网



龚志勇语文博客



中华考试网



教育科研博客



王大绩



美丽清江



语文教学博客



悠悠书吧



中国教师报李炳婷



168教育网址



弥勒院内看门人



中华五千年



为您服务教育网



太子



李卫东



善平读书苑



教育思考园



青藤书屋



晚晴博客



春华博客



网上学习笔记



会同教研平台



会同教研



渐新堂



思品教学博客



毛虫语文资源



思品教学博客



闲散人



一元一国学网



三槐居语文网



语文新高考博客



励志网站



MSN图书



精品典藏



曾源语文工作室



老板老班博客



新华专题



搜狐新闻专题



腾讯专题汇总



腾讯新闻排行



人民网新闻排行



新闻排行



人民网专题汇总



时事新闻专题汇总



世界周刊



新闻调查



新闻周刊



焦点访谈



今日说法



法制在线



环球视线



新闻1﹢1



巨人网



古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中学文言文学习



初中文言文学习网



文言文网



易文言



劝学网



华语网



作文网



高考网



江湖百姓



洪培欣博客



潘志敏语文博客



十全翁



学而思



扶摇



隐形翅膀林林-初中语文



木木



王者工作室



五石轩



守望家园



杨树临风



菁菁校园行



素墨纤心



敏思首页



蘅芷清风



语文潮



中学生学习库



饶水知音博客



马祥勇博客



田军博客



高考作文天网



中学语文阅读



腾讯教育频道



语文资源网



江山依旧



中国语文网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



中华少年文学网



中华辞赋网



人教网



中华语文网



老谢高中语文在线



广祥大语文
PPT使用技巧汇总




[转载]批量处理PPT的十个小技巧
[转载]优秀教学课件制作Powerpoint…
[转载]100项PPT制作技术,给你的演…
[转载]100项PPT制作技术,给你的演
如何在PPT中插入视频


如何在PPT中插入RM视频
用PPT做演讲,而非演示PPT
PPT:思路与设计
PPT的表格设计
反模版主义者(议PPT模版)
PPT幻灯片巧用图片(案例:久坐危…
为PPT幻灯片设计自己的项目符号
PPT幻灯片应用中的三个具体问题

PPT应用常见错误之七:滥用模版
PPT应用常见错误之六:胡乱放映
PPT应用常见错误之五:滥用动画
PPT应用常见错误之四:另起炉灶
PPT应用常见错误之三:滥用切换音效
PPT应用常见错误之二:照“屏”宣科
PPT应用常见错误之一:WORD“搬家”

竞聘PPT演说如何做?

优秀简历的10个技巧暨PPT商务演示启示

如何策划单位新年联欢会(与PPT无关的建议)


商务演示中PPT演示幻灯片的版式构图设计
优秀简历的10个技巧暨PPT商务演示启示
非常重要:PPT的两类误用
来自装饰流行色的PPT设计灵感
PPT幻灯片演示助你克服演说紧张
跟我的PPT课程学什么?
“颜色鲜艳,商品好销”给PPT演示稿的启示
跟美国导游“学”PPT(华盛顿行记)
PPT介绍7种说服人们购买的方法(推荐转发)
用PPT锁定客户(推荐分享)
跟CCTV学PPT(补钙不能只喝牛奶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与PPT“导航目录”应用
瓜地里挑瓜——话说PPT模版选择
幻灯片(PPT)放映切换的几个小技巧
PPT旋转立方图片动画设置演示
电脑健康操及PPT图片保存小技巧
如何内嵌声音文件到PPT?
PowerPoint触发器应用详解
PPT中EXCEL图表动画设置的视频演示
PPT放映双屏显示
巧用母板,用Flash做PPT的背







如何迅速对学校典型经验进行价值判断与深度了解
——从《上海教育》采访沈阳二十中学“悟道教育”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启示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宁炜

如何迅速有效地对一所学校的典型经验做出价值判断和深度了解,是总结提炼学校经验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201411810日,是两个休息日加一个工作日,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总编辑金志明、上海教育总编辑陈骁、上海教育记者姜新杰来到沈阳,专程采访我市二十中学的“悟道教育”(中国教育报高级记者陈中原也同期赶到)。

上海教育杂志社于1957年1月由上海市教育局创办,创刊时,主要刊物为《上海教育》。《上海教育》对国内教育领域中的重大内容均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专业的穿透力,以“出观点、出经验、出人物”为办刊宗旨与特色,深受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喜爱。

国内顶尖教育媒体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机会,由于此前我曾经对二十中学的“悟道教育”直接进行了长期的调研工作,我把参与上海教育的此次采访工作的重点,放在观察了解他们面对经验如何具体展开工作上,希望对提高总结经验的效率与质量上能获些启示。最终,编辑、记者们的工作思路清晰,节奏明快,抓住重点,逐步深化,简捷高效,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了解生成了怎样的效果。大家一坐下来,金志明总编微笑着单刀直入地说:“你们的材料我们先期看了,感觉还是要来学校身临其境地进行一个了解。先把你们最‘牛’的介绍一下”。显然,是想首先了解一下这项经验究竟为学校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也就是经验的实效性。俞万祥校长做了介绍后,金志明总编又追问:“你们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生比较有什么样的特点?”等问题,意在了解相关的细节。俞万祥校长介绍学生的突出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的提升,二是学生品质的提升。

二、了解通过什么观察成效。金志明总编继续提问:学生品质的提升是如何观察到的?具体通过哪些方面能得出学习品质提升的结论?俞万祥校长介绍:是通过学生六项具体品质来体现的。在这里,采访者不是简单地听学校的介绍,而是要看学校的结论是否有科学的依据。

三、了解结论工具是否科学。听到学校的结论是在通过采用了一定的观察方、测量法得出的之后,金志明总编继续就观察的工具是否科学提问:“我还是要问一下,当时选取的这六个点有什么依据?这六个观察点是不是未来人才素质的关键点?数据都是什么?请将这些特点为我们解读一下”。中国教育报记者陈中原概括性地介绍了具体的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听了相关的介绍之后,金志明总编表示:“对相关的数据内容,我们回去以后需要慢慢去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采访者的专业素养,他在对这项经验进行着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价值判断。对于暂时不能立刻形成深刻感觉的内容,则采用延迟下结论的方法。

四、了解效果生成结构框架。在听取了变化与观察变化的依据之后,金志明总编说:先假定你们的观察合理,那么为什么这所学校的质量会上去?学校的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先为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回答。请由粗到细讲,帮助我们先把框架建立起来,不要一下子让我们钻到细节里出不来”。显然,这样的提问,实际上是在先构建经验的整体框架,然后再去抽取核心要素。这样的提问,会形成报道的深度。事后金志明总编告诉我,《上海教育》特别强调,教育报道不能只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或者简单地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而是要讲清应当如何操作。我觉得,这样的提问也体现出一种经验:先了解框架,可以防止基层学校在介绍经常会在初始阶段讲很多细节,造成难于形成整体理解的问题。在听取了二十中学的介绍后,金志明总编又追问:“通常研究质量我们会有一个套路:课程、教材、教法、师生关系......。这所学校在这些方面有变化吗,究竟是哪些原因构成的?”这样的发问,表明采访者是在将“悟道教育”的经验与其他已有的经验进行着一种比较,试图找到这项经验的独到之处,对经验的创新性进行着发现和理解。同时,也是在了解结构框架的基础上,为对经验的要素、结构、顺序等可操作性方面的综合理解进行着某种准备。

五、了解细节给人操作智慧。在对总体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金志明总编从两个方面进行细节的调查:一是提出问题。如“分组讨论如何进行自由进行?有学生讨论后还不会怎么办?‘导学纲要’是有一个现成的文本吗?”二是提出能否针对细节举一些实例。显然,这是要加深对“悟道教育”经验的细节了解以支撑总体感受。俞万祥校长进行了介绍。俞万祥校长是学理科的,所举的例子理科内容较多。我估计金志明总编是学文科的,所以他又要求以语文为例加以说明。还问到“一个学期的课程到底怎么来做?”通过这样的提问,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改革细节,也会为后期所形成的报道具有鲜活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细节的了解,可以充分把握住经验的操作方法。在与金志明总编交流的时候,他强调:“写好一篇报道与总结一个经验,重点不是要让读者‘鼻涕一把、眼泪一把’(感人),而是要给方法、给策略,因为教育是需要用‘智慧’来做的”。

六、了解学校有无特殊优势。金志明总编在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又向俞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这所学校的特殊性是什么?比如师资、生源、办学条件等。除了你校长的‘坚持’之外,你是不是个普通条件?”显然,这是要对经验的普适性进行一个判断。听取了情况介绍后,金志明总编的话证明了我的感觉,他说:“如果你存在特殊的优越条件,即使你的学校做好了,你的经验也会没有人看,因为条件是不一样的”。

七、了解上级部门所持态度。金志明总编转换了一个角度,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在经验的形成过程中与形成之后,上级行政与业务部门持什么态度。我想,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形成了三个考察点:一是从新的侧面了解这一经验的生成过程与现实状态。这样的好处是使采访者对经验的理解更加立体化。二是体会一个个性化的经验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创造什么样的外部环境。三是对这一经验推出后各方面可能的反映做出一个预判,避免推出一个当地主管部门可能一无所知的经验。

八、预判读者会生成的问题金志明总编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来你校参观的人通常提出些什么问题?俞万祥校长回答说:多集中在如何上课?任务能否完成?作业如何布置?进度如何统一等方面。我觉得金志明总编这个问题问得非常精彩,这也可能是《上海教育》受大家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在与他交流时他特别强调的“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把读者在领会一个经验时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先期的掌控,这样写出的东西就可以更加清晰、便于理解和接受。在交流中金志明总编说:“一篇报道要对人有启发,要考虑读者会产生何种感受,可以有正反两种意见,但绝不能看后没有任何感觉”。

九、评估推广难点会在哪里。金志明总编还提出了一个推广方面的问题:经验在形成与推广中哪些是可能出现的难点?俞万祥校长介绍推进中要关注实践经验的固化与放大、校长的坚持力等。推广中要理解透彻这个经验,一次讲座可能不够,需要3-5次。推进中不能一刀切,要通过新旧教学方法比较观察优势,取得教师认同以后再操作等。金志明总编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有其深刻的道理。一种新生的经验总会有一些与教育现实中强调、倡导的东西不一致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认识与实践中的突破。提前对经验在推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出预判,也是十分重要的。

十、走近师生验证寻找素材。《上海教育》报刊社一行三人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观课、与教师座谈、与学生座谈。观课中更加感受到了“悟道教育”之“悟”的特色。与教师座谈时,对诸如“双向细目表如何编制”等教学细节与教师进行了交流(进行这一过程时笔者在研究院进行教育科研骨干班作业的“指导”,没有能亲身参加,有些可惜)。金志明总编与学生交流时更多的是平和地、亲切地、直接感受式地进行“验证”。他在与学生交流中提出的问题十分精巧、细致。这是我当时记下的简要的对话内容:生1:你在学校感觉学习压力大吗?能告诉我你们学校的课与别的学校的课有什么区别吗?(初中严格,高中自主)你在这个学校学习开心吗?(开心,大量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你在班级学习的排位是多少?有不喜欢学的吗?学习不好的学生通常有什么长处?你有自己的爱好吗,有时间去做自己爱好的事吗。平时双休日做什么?想考什么大学?(喜欢心理,微电影)有专业目标啦?学校有这方面的培养吗?(有相关的社团活动)参加多少时间了?“大学生”运动会有很多关于大学的介绍?有经常的训练吗?这种爱好的同学多吗?(70)你分工做什么?喜欢谁的歌?想没想过系统的去学啊?今后专业走这个方向吗?生2:上课有意思吗?与初中比有什么区别吗?作业多不多?高二是不是最幸福的年段?(课堂中初中完全以学习为主的。高中更多地是要会交流。校长告诉我们你们带着遗憾来,但别带着遗憾走)老师是哥们儿吗?(不一样,科任教师多随和班主任教师略威严)喜欢哪科?(语文)为什么?(生活、气质)......。这样一组“家常话”验证了许多内容:二十中学课堂的改变、社团的活动、运动会形式的创新、人生规划情况、师生关系、课后负担情况、学生的感受一应俱全。同时也能够体会出这一经验是在多大层面上展开的。我也注意到,这种聊天的过程极为迅速,一气呵成,表现出一种极强的专业能力。

十一、重视即时性的同伴交流。在采访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几位编辑、记者会出现短暂的“私下同伴交流”,有时甚至是在采访对象正在介绍情况的时候也会如此。他们开始时是用上海方言进行。中国教育报的陈中原记者被称是“上海姑爷”(他的爱人是上海人),他开玩笑地问我们:“你们需要不需要翻译?”几位编辑记者觉察到了这一点,解释他们是在讨论情况介绍中重要和有启示的地方。然后就不再用方言讨论了,改用普通话,让我们也能听清楚他们在讨论些什么。我很理解这种“私下同伴交流”,采访调查中采访者时常会即时性出现某种转瞬即逝的灵感性感受,需要及时地加以“固化”,这对后期的工作是至关重要,几位编辑、记者把握得特好。比如在听了我通过将二十中学的经验与洋思、杜朗口经验进行比较,认为二十中学是完成了一种由教学生“上道”到领学生“悟道”的突破这一介绍之后,他们讨论了四点:一是洋思、杜朗口,有时代进步意义,但不能永远停止于这个点上。现在要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重分数的教育是人虚拟性的成长。第二,二十中学的经验与上海的“成功教育”有许多的相似点,既都是在研究如何让学生喜欢学。第三,中国教育(专家)的神话多,现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好的理念。第四,二十中学不是在外围做“故事”,而是切入到了最重要的教学核心关键部位——课堂。我猜想,通过边了解情况边思考问题,可能会更有效地捕捉住一些灵感并会形成采访文章中的重要观点。事后,金志明总编告诉我,他在听取了校长情况介绍后生成了12个问题,又通过观课、与师生交流使问题达到了15个。

十二、专业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在与金志明总编交谈中,我问他为什么《上海教育》能办得如此有影响,有没有什么诀窍,他向我介绍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是把握基本程序:知道大家在关注什么——知道谁在说话——能平等去与之对话——能找最佳点位。二找准关键点位:行政——校长——国际——我做。三是坚持五项原则:采访前做足做好“功课”,具备对话能力报道要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与策略;报道要从专业深度作出解释;报道前对读者可能的反应进行预判;不报道人人都知道的、已经有结论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要保持专业的批判精神”。尽管金志明总编在全面了解了二十中学的“悟道教育”后对这一改革经验给予高度的认同,认为这是一项具有诸多突破意义的好经验,但仍然进行了四点“批判”:第一,“牧民理论”名字起“低”了。他觉得把学生比喻成在水草肥美之处吃草的“羊”,有些不妥。延伸下去会更不好听。第二,“人生规划”面窄了。人生规划没有关注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多地指向知识学习。同时他也认为专业目标更具导向性。第三,“反对预习”过火了。他对二十中学提出的“反对预习”持保留态度,认为“可能只适合你这所学校”。第四,“跨进度导学”说偏了。认为“跨进度导学”的提法容易让人觉得是在强调“速度要快”,而从字面上理解不到所要表达的“整合化”与“结构化”等内涵。对这四种“批判”中的后三项我认为更有道理。如第二项,既然叫“人生规划”,就要综合考虑。因为人生的发展中不只是知识学习,还有更丰富的内容需要科学地规划。第三项我也基本持赞成的态度。因为预习毕竟是一种经大量实践过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二十中学强调对思维的充分激活而不主张预习也有自身的道理,但对预习提到“反对”的程度似乎也大可不必。在二十中学调研时我也曾主张用“不过分倡导”来表达。当然在这个问题上的最终结论也许需要要基于不同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对比证明。第四项我也完全赞同。这表明学校在总结提炼中需要在命名时考虑到清晰性与准确度,特别是要注意可能产生的不同理解。而对第一项我则不太赞同。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羊”是美好的象征,不一定会产生那么多的不舒适感,但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一部分人的不舒适,我建议学校进行一种附加性的解释:这里的“羊”代表“自由的”、“自主的”、“成长的”和“需要引领的”。这样既可以保留“牧民理论”的“乡土”气息,也可以避免一些歧义的发生。通过金志明总编进行的“批判”,让我更深刻理解到了他后来在与我交流时的一段话:调研中,采访者要有能力与采访对象平等、专业的交流。绝不可以是简单的‘我问你答,你说我听’。调查与采访中不能没有自己的见解,要坚持批判性思维,要有能力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深度的专业交流。

三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工作过程是紧张的,工作氛围是愉悦的,工作收获是丰硕的,给人的启示是多元的。当然,记者采访某项经验与总结提炼经验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从内容上看,采访工作是直接面对经验本身的研判,而提炼工作是进行相关要素、结构、原理、规律的抽取;从工作方式上看,采访工作是在走近研究对象理解经验的框架与细节,提炼工作则是深入到“田野”,通过“浸润式”的方式与研究对象共同寻找教育规律。从工作节奏上看,采访工作要迅速了解经验的全貌与细节,而提炼工作则是要慢慢的理解和挖掘经验本身。与此同时,采访工作与经验总结提炼又有许多相通之处,如对优秀教育经验应具备的特征、面对经验研究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对经验要素与结构的把握思路与方式、经验选取与宣传推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终极目标是要呈现和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具体的操作智慧等,有很多方面是一致的。金志明总编强调的一个好的经验应该具备“一家之说”,然后又能“自圆其说”,最终又必须“言之有理”,就应该成为我们面对所有经验时的一种通识。

三天的工作中,我选取了这样一个视角,又用了一定的时间进行了整理与成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丰富自己这几天的工作内容,否则我这三天容易成为“陪客”。二是感到这个视角对其他同行也许会有所启示。三是觉得对基层学校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知道经验的“检验”是如何进行的,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经验中存在的“拍摄自己婚纱照,不知片中人是谁”的尴尬现象。所以,总结提炼经验,看看优秀媒体是如何工作还是会有不少收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08:17:49 | 只看该作者
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老师
作者:凌宗伟


  随着大数据时代出现,有人曾这样预言,随着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的出现,我们这些中小学教师弄不好是会下岗的。
  这也许不是危言耸听。
  当我们孩子天天拿着IPAD,随时随地搜索、了解各种知识、资讯时,他们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而我们从“50后”到“80后”的教师,充其量只是网络世界的移民而已。移民怎么教原住民?
  当我们的学生有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后,学生的知识,再不必完全依赖书本、教师或课堂时,过去那种授受关系的教育——老师教、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作业;老师出试卷,学生考试卷——还有多大的存在必要呢?
  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学校、教师并没有做好准备。有人说,我们今天不在网上就在上网的路上,可是学校却明确规定学校不许有Wifi,不准上网,不得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我们的教育管理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技术,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甚至原始时期:一味地拼时间,游题海,上班签到,下班签走,上班期间还有没完没了的巡查、通报。管理者更多地将精力转移到备课笔记检查、推门听课、教学质量分析(其实就是开会表扬和批评)上了。
  面对这样的大数据环境,教师和学校还是知识的权威和殿堂吗?当下的“大数据”环境,究竟会给中小学教师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准备好了吗?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教师如何做教师?今天,小编带来语文特级教师凌宗伟的一篇文章,为你揭开大数据时代的“为师之道”。
  大数据时代,教师要走进网络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许多情况下是要借助网络技术的。比如在线教育、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在设计制作的时候,重要的恐怕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借此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理念和生活观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走进网络,关注网络上与我们所教学科有关的甚至没有关联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否则,我们这些移民跟那些原住民的沟通是会发生阻滞的。即便是“屌丝”、“打酱油”、“油菜花”之类的网络词语,看起来肤浅的东西,但如果我们不走进网络,我们在原住民面前就永远只可能是一只“菜鸟”,即便是这样低层面的东西,我们如果一无所知,也是会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匹配的。
  另一个方面,我们必须尽可能从台前走到幕后,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去。我们如果真想要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展示,我们就得走进幕后,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或是默默的支持。所谓“从台前走到幕后”,即尽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你成为他的帮助者,影响者。而“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强调的则是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大数据时代,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引导者
  有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时,网络催生了电子游戏。电子游戏可以传播知识吗?当然可以。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电子游戏、动漫,充满惊奇险恶,迎合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早已经将孩子们兴趣吸引过去了,某些知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如影随形地传递给了孩子。这些知识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帮助学生建立甄别和选择的理念和能力,正需要今天的教师来作为引导。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需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并在互联网思维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要为前提,以服务为方式,以分享为快乐。并将这样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理所应当成为学习理念的引导者,要在我们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游戏,也是学习,关键是我们如何学习。上学不止是为了升学,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使得我们未来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一个学生只把升学当做他的唯一目标。如果我们学校教师也只把升学当做唯一的目标,那是要出问题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上吊,为什么最近有父亲因为孩子作业没完成就痛下毒手?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剖析,去引导学生思考和剖析。
  大数据时代,教师要做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领跑人
  今天的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领跑者,要先学一步。我认为,所谓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要知道,有些知识因为学生的人生经验所限,靠自己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必须依靠我们这些教师去讲授。不要把那些专家的话都奉为神明,譬如一堂课只允许讲15分钟,15分钟能讲个明白吗?但是换过来讲,有些问题需要讲15分钟吗?这都是常识性的问题,其实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如何讲的问题。
  我经常讲,我们要用学生明白的话讲学生不明白的道理,好比我们要从哲学的层面和社会学的层面与学生谈教育、谈人生,最好的方法恐怕就是没有一个哲学概念和社会学概念。好教师一定是这样的。是能让学生明白,往同一个目标去,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路径的。我们这些做教师的要明白的是,这路径是要在我们的引领下由学生自己探寻的。这当中,需要分享的,就是我们的经验。
  大数据时代,教师是问题探究的合作者和帮助者
  合作学习这个词语对我们而言,早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了。但合作学习更需要的是对学生有具体的个别化指导,因为不同的人学习的情景和背景是不一样的,他的出生,他的人生经验,尤其是他前一个学段所在学校教学对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比如,实验小学的学生跟乡村小学的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结构肯定会不一样。我师傅曾经常讲,城里的孩子跟乡下的孩子比比,什么都不一样,就连看的广告多少都不一样,你看看城里的孩子,出门就看到广告,乡下的孩子出门看到的是什么,是田野,天空,不一样的。
  指导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具体化的。我们经常讲头脑风暴,但它还是有一个组织者,教师的功能其实就是一个组织者,不仅是课堂组织者,同时他还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学校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恐怕是要设法把学生的“知”与“行”从网络中解放出来,互联网会解决“知”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行”,基于网络的探究也只是探究而已。如何做?如何实践?我相信这是教师们大展宏图的新领域。
  大数据时代,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组织者
  如何把学校的课程资源跟教材的内容,跟学校所在的社区以及当下的社会事件组织起来?在这点上我是比较擅长的。我每到一个地方讲课,我都会很自觉地把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最近发生的事件跟主题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好教师需要有一种教学敏感,所谓教学敏感,就是遇到某个社会问题,你就思考是否有教育教学价值。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有教学价值的,更不能所有的资源都有教育的价值,尤其是今天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的教学敏感。
  我们应该牢记,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但是我们刚才已经讲了,我们不要奢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了,很多人恐怕连命题的能力都已经弱化了,这是个相当可怕的情况。所以在今天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的确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又往往缺乏这个意识,都以为自己是高等师范毕业的,自己所毕业的是所谓的名校,自己的教学难道还有问题吗,难道还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大数据时代,教师更要能够潜心阅读,滤过无关
  今天的教师需要做到:一边积累,一边捡选。
  对于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微博微信上的只言片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它们积攒起来,所谓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就是积累的作用和价值。我们要克服的就是一经而过、熊瞎子掰玉米式的阅读,或者用我的表述来说,叫“博客式阅读”。我们要慢慢地养成把自己的经验知识积累起来习惯。
  我们的电脑、手机用了一段时间就要更新,就要杀毒,就要删除冗余信息和浏览痕迹,提升机器的运转速度。零零星星电脑要杀毒,要删除那些上网的痕迹,要把垃圾给清除掉。如果我们不定期对吸收的信息中的垃圾病毒实施清除,就不仅会影响我们“头脑”这部机器的运行速度,甚至会使这部机器瘫痪死机。及时清理机器,绝不只是为了将那些有用的信息留存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将那些信息勾连起来——专业术语就是“关联”与“建模”。
  这当中对信息的筛选显得尤为重要。打个比方:一辆很高档的轿车,你将什么都塞进去了,那就变成一辆垃圾车了。进入一辆豪华汽车的用物,是一定要跟这车子相匹配的。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筛选、删除、关联、建模,是要建立在教育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基础上的。
  保持纸质书刊阅读的习惯,我们买的书,一定要让它真正地成为“我的书”,这个话貌似很哲学。所谓“我的书”是非读不能成的。我们经常讲把书读厚,把书读薄。如何读厚,又如何读薄?这是要花功夫的,比如批注圈点就是读厚的一种,根据批注写出来的阅读体验就是读薄。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见识、思考融在其间,有充分的闲暇跟自己的思想打交道。大数据时代,我们恐怕更需明白“书本是谨慎地,含蓄地写作的,也应该谨慎地,含蓄地阅读”,“一本书,能解释我们的奇迹,又能启发新的奇迹,这本书就为我们而存在了”(梭罗语)。
  大数据时代,教师最终应朝人生导师的方向努力
  在这个离不开网络与手机的时代,教师的作用绝对不会像某些专家预言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弱化,越来越虚无。相反的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试想一下,一个人,一天到晚总是面对着冷冰冰的荧屏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师一定是清楚的。
  我之所以认为今天教师的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还不只是出于对孩子们总是生活在网络世界中的担忧,更出于我们对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的思考。学校教育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为升学,教学也绝对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帮助人认识和理解人生,教学重要作用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面对网络世界的原住民,我们有责任帮助和指导他们去筛选和建构,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自己的学习路径,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我们的作用绝对不是让他从60分考到70分,70分考到80分,99分考到100分。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早已经不是知识的控制者了,在许多知识面前我们甚至已经落在学生后面一步,几步了。我们的优势或许就只有阅历和经验了,然而,这正是学生身上所缺乏的,也是他们最需要的。或许我们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东西就在这里,仅此而已。
  (作者为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凌宗伟,文章有删改,来源于:宗伟在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3 13:25 , Processed in 0.18670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