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合肥老乡唐德刚与口述历史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4:0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合肥老乡唐德刚与口述历史
来源: 合肥晚报 时间: 2014-3-29


我先后读过《李宗仁回忆录》和《胡适口述自传》两本书,书中披露大量鲜为人知的生动史实,引起我对两书撰稿人唐德刚其人的注意。唐德刚教授不仅是一位知名学者,还是一位热心社会工作和群众团体的积极分子。1985年被推选为旅美加安徽同乡会会长,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侨胞义务服务。1986年当选为纽约文艺协会会长,他积极为中美文化学术交流效力。1993年1月和4月,我作为访美交流学者有机会在纽约和合肥两地对他进行访问,受到他的热情接待,并作了数次亲切的交谈。

     关于“口述历史”

    唐德刚教授身兼文史学家之长,博通中西,多才多艺。他用英文写的著作数百万言,主要书目有《第三种美国人》、《中美外交史》、《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中苏关系》、《美国民权运动》、《中美百年史》及顾维钧、胡适、李宗仁、沈亦云等回忆录英文原著等。中文著作有《梅兰芳传稿》、《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李宗仁回忆录》、《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以及自传体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还写过剧本、旧体诗及新诗1000多首。就是写小说,也没有忽视历史。如他在《战争与爱情》(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一书的代序中,就是以《也是口述历史》为题。序文说,这部小说从1985年6月1日起,在纽约《北美日报》逐日连载达两整年,共60万言,“它只为多难的近代中国,那些历尽沧桑、受尽苦难的小人物们的噩梦,做点见证;为失去的社会,永不再来的事事物物,和惨烈的‘抗战’,留点痕迹罢了,他何敢言?”所不同者,史书须用真名实地,小说的“人名地名,都得换过”。他在为姜国镇医师(“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发起人之一)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从军慰安妇》学术论文的“按语”中指出:“最近,当年日军所制造的最见不得人的‘慰安妇’事件突然曝光,姜君阅读后,极为气愤,乃根据所读的第一手日文资料,撰为专文,以纪其实。他听说我也曾写过一篇有关‘慰安妇’的报道,乃把他的文稿电传给我,希望交换意见。我读姜文,不禁大感惊异。因我二人所写竟不谋而合,足以相互印证,而我所写的只是根据当年日军占领区中的口述传闻。我虽然知道这些传闻都是事实,但是格于学术规律,不便把它当‘历史’来写,只能用‘小说’方式来加以记载(见拙著小说《战争与爱情》第八章《饱暖思淫欲》),殊不知我40多年前之所闻,10余年前之所写,近两年来竟因日军秘密史料之曝光得以全部证实。而姜君所著,却是根据史料所与的真正历史。我所用的第一手‘口述史料’,和姜医师所用的第一手‘档案史料’竟不谋而合若此,也可见当年日军所搞的‘从军慰安妇’这段丑史来龙去脉的真实性……历史就是历史,那铁证如山的历史,他们是抵赖不了的。”

    “口述历史”是新品种吗?

     在唐德刚认为所谓“口述历史”,一般学者总以为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芮文斯先生一人提倡起来的,殊不知它是我国历史学里的老传统。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末期,发生了荆轲刺秦王事件。这一件所谓“图穷匕见”的暗杀案,从开始到结束,不过短短几分钟。当时在场者除荆轲与秦王之外,还有一个医生夏无且在侧。数十年过去了,当事人也都去世。历史学家司马迁要写这段历史,为了发掘历史的真象,他可能请教了夏无且医生的老朋友公孙季功和一位董先生。他俩人都听过夏医生亲口说过这件暗杀事件的始末,现在司马公再访问他俩人以明真相。最后他才根据这个访问纪录,写出那比较可靠的惊心动魄的《刺客列传》来!这就是我国史籍中最早的“口述历史”。《史记》里根据“口述”而写出的“历史”还可以数出很多条。可是这个了不起的“口述”传统,后来我国的史学界都没有认真地继承;因而这个埋没了2000多年的“文艺”,到二次大战后,才被芮文斯先生“复兴”了出来。

     有人认为写自传的人,多半是自己卖膏药,胡吹一通。对此,唐先生说:“自传”这个东西也是个“两刃刀”——它能帮我辈没啥可吹的人“胡吹”一泡;它也限制了大有可吹的人,使其不能充分地“自吹”。各政党的领袖们,新旧两派的尖端学人们……他们都大有可“吹”之道,但是写起自传来却不能自吹自擂。所以“自传”和“传记”是两门不同的学问。“自传”是“史料”,人人可得而保存之;“传记”是“史学”,是有训练的历史学家们的工作。写“自传”的人,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所保存史料的价值,则是根据作者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而定;他要凭自己的记忆力、组织才能、见识和史德来写作,信不信由你。写“传记”的人则根据他的“职业训练”和“职业道德”而执笔。偏信无征,则是训练不足;曲笔厚颜,则是道德有亏。训练不足,是情有可原的;道德有亏,则其著作就是古人所说的“秽史”了。如果一位执笔人自信训练有素,而道德无亏,则为人作传,虽不中亦不远矣。“胡适口述历史计划大纲”是自传、传记两方面兼而有之。

    一颗炽热的中国心

     唐德刚抵美留学未及一年,大陆便发生了巨变,再加上50年代后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一拖长达25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对祖国和亲人的怀念,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直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唐德刚教授才通过驻加拿大的中国大使馆办好手续,于同年底回到日思梦想的故乡。

     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唐德刚教授著文赞扬,指出“凡我居美华人,不论男女老幼、工农商学,不论任何信仰,都应同感骄傲!”“邓公于国族殆危之际,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为国为民,置生死于度外。那种政治家的卓识、担当和勇气,吾人隔海遥观,再翻读中华三千年史籍,真不禁举手加额,深叹我汉男儿,尚有斯人!”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1981年,他以纽约市立大学“交换教授”身份再访大陆,看到“文革”后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次是应西安、北京、山东、安徽等12所大学邀请,为几千名学生讲学,历时4个月,体重减轻15磅,相当辛苦,也相当快乐。

    第3次访问大陆是1985年8月,他应全国政协特别邀请,到北京参加“林则徐诞辰200周年纪念会”。会后又到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参观访问两星期,看到人民安居乐业,一片生机勃勃气象。他回到美国后,以热血沸腾的中国心作了《三访大陆》的讲演,以自己的亲身见闻介绍大陆近几年的巨大变化,也谈到了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有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满怀信心地指出:“路是人踩出来的。中国虽然问题成筐成篓,但目前似乎已踩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来。”

    1985年以后,他几乎每年一次回大陆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他先后赴哈尔滨参加《红楼梦》学术研究会,赴西安参加周秦汉唐史研讨会。还先后被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大学聘为名誉教授。

    喜看中国文艺复兴时代 正在到来

    1993年4月,唐德刚教授应邀回大陆参加“纪念台儿庄大战5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他从山东到上海,又回到故乡访问。当我问到他对大陆这些年经济建设发展的看法时,他三句不离本行地说,他在美国教了40年的资本主义历史,翻开陈旧的教科书,对比一下手头崭新的数据,还没有发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有过像今日大陆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呢!大陆目前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技、管理和各项先进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子是完全正确的。今后海峡两岸的前途多半仍决定于大陆。大陆的经济建设如不节外生枝,必能缩小沿海与宝岛的差距,促使两岸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当唐教授得知安徽教育出版社正在组织力量编辑出版将有2000多万字的《李鸿章全集》时,显得十分高兴。他说,李鸿章活跃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达40年,是出访过欧美各国,了解世界,力图通过办洋务,改变国弱民穷局面的政治家、外交家,是一位值得认真研究的历史人物。他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看到李鸿章访美的有关资料,希望能够收集起来。

    在肥期间,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安徽大学和安徽省社科院等单位邀请唐德刚教授作学术报告,他都欣然前往。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并预言:“一个新的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正山雨欲来。一种很快就要向西方倒流的东方新文化,正在起步。”他以中国社科院6000名研究人员为例说,他们生活虽清苦,但是个个都是孜孜不倦,埋头钻研。政府对学术自由不加干扰,让他们百花齐放,各自成家。面对此一阵容,他本人“真有滴水被卷入钱塘巨浪之感”。

    ■相关链接

    唐德刚教授1920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县西唐家圩(今属肥西县袁店乡),从小爱好文史,14岁时,已校点了一遍《资治通鉴》。抗战初期,他随省立第一临时中学全校师生迁到武汉。后落户湘西国立八中。1939年唐德刚在八中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大学时代,他就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44年,他应安徽学院史地系主任李则纲之聘,讲授《西洋通史》。1948年,赴美留学,继续史学深造,攻读欧洲史及美国史。50年代中期,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在哥大及纽约市立大学执教,先后讲授《汉学概论》、《西洋文化史》、《亚洲史》及《中国史》等课程。他从助理研究员,而后当研究员、高级研究员;从助理教授,而后是副教授、教授,并担任哥大中文图书馆馆长7年。1972年,他离开哥大,转往纽约市立大学,由该校招聘委员会以最高票数聘请,担任亚洲学系教授,并出任该系系主任前后12年之久。

    2009年10月26日,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因肾衰竭卒于美国旧金山佛利蒙家中,享年89岁。他的名字已被列入了《美国学者名人录》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9:13 , Processed in 0.09591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