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上大讲堂:十年砍柴聊中国人进城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 05:4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上大讲堂:十年砍柴聊中国人进城2011年08月29日新浪博客

知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做客新浪网
  2011年8月26日,知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十年砍柴博客 十年砍柴微博)做客新浪网,介绍自己从农村孩子成为城市市民的经历,并对城市化发展、城乡教育、城市文化建设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视频——十年砍柴聊中国人进城
  精彩语录
  其实中国农民是个身份,而不是个职业。比如“农民工”,看起来很矛盾,怎么又是农民又是工人。“农民工”是偏正词组,进城当工人,但身份还是农民。
  中国很多孩子将没有故乡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浪网上大讲堂。今天要探讨的话题是进城以及农村子弟出路问题。请到的嘉宾是知名网络评论人、专栏作家,他的网名和笔名叫做十年砍柴,我们欢迎。
  十年砍柴:各位网友大家好,又在新浪跟大家见面了。
  主持人:十年砍柴不仅在网络上常有文章刊出,也不断有纸质著作出版,大家不仅在网上看到您写的东西,也能买到您写的著作。
  十年砍柴:我今天把这本书带来,这个书跟进城太有联系了。题目叫做《进城走了十八年》。我生下来就是农民,人家说18岁(之前)是个小孩,你怎么当农民?(其实)中国农民是个身份,而不是个职业。比如“农民工”,看起来很矛盾,怎么又是农民又是工人。“农民工”是偏正词组,进城当工人,但身份还是农民。所以我说18岁以前是农民,后来读书考上大学。
  从地理层面上说,进城很容易,买张票坐车就进来了,但从身份的意义上来说,中国过去几十年,农民要进城是非常非常难的。大概在2007年的时候,有一篇很有名的网文,我用了十八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大概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我们从您在网络上被大家熟知的名字开始聊起,“十年砍柴”,这个名字怎么来的?
  十年砍柴:我在书里写到过。许多人问过我,你为什么用这个笔名?我说1999年学会上网,在BBS要注册ID,我想在湖南湘西砍柴,从6岁砍到16岁,因为那时候穷要砍柴来烧,我没想过要靠这个行走江湖。那个时候网上发帖的多半不是实名,以这个网名写专栏、写书,我不愿意改了,这算是我的无形资产吧。
  好多人问为什么要叫这个,是不是表示你要精卫填海一样,我说不是,就是砍了十年柴,就是记录乡下的生活。
  主持人:您在农村砍柴学习的同时,会有这样的事情?
  十年砍柴:现在农村小学很少有这种半工半读,我们那个时候的小学是五年,每天只上四节课,早上六、七点钟把牛放到山里吃草,然后到学校,上语文、数学,没有别的,然后吃完饭回来再砍柴,这种生活。我觉得知识量的获取跟城里比会有一点缺陷,但也没有太多的差别吧。
  主持人:现在很多农村孩子读书以后,逐渐从菜地里农田里出来了。我认识的这些,父亲母亲会下地自己不会了,有这样的情况。
  十年砍柴:这一代的农村子弟和我们那一代农村子弟最大的区别,主持人估计你也注意了,前不久全社会都在关注北京郊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被拆掉了。现在基本上农村孩子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跟着学做买卖的父母或者是打工的父母进城,他们上农民工子弟学校,他连方言都不会说了,更不用说干农活。他的身份还是农民,和城里的孩子咫尺天涯。北京市民的孩子可能在繁华的地方上学,再往前走不了几公里可能是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生活环境已经和城市隔阂很远了。还有一种是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生活。一个孩子成长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成长是很欠缺的。
  主持人:从您的经历有问题想追问,您早年十年砍柴,十年砍柴之后,您现在应该算是城里人,北京人了。
  十年砍柴:对,法律意义上是,因为户口什么的,老婆孩子都在这。
  主持人:真正意义上的北京人,都是父辈、爷爷那一辈变成北京人的。追溯都是外地人。真正的北京人,三代以前在北京的不多,很少。老北京这群人,他们反而其实越来越少了。您是怎么样从农村到的城市,然后变成一个北京人了?
  十年砍柴:我觉得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主持人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一个人角色和身份的自我认知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以前几千年在中国是个农耕社会,那个时候进城是极少数。那是精英中的精英,考举人考进士做官光耀门庭,或者是少数做小买卖的进城,但那时的商业跟现在没法比,大部分的中国人是和整个家族住在农村。所以那时的进城是小部分的,那时候中国人的身份认知没有现在的纠结和惶惑,一举成名天下知,我通过科举考上进士,就是朝廷命官,过去叫“释褐”,就是不穿老百姓的衣服了,朝廷的整个制度设计使你感觉到我的身份彻底变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到后来现在不一样了,举恢复高考的时候,还有点现代科举的意思,考上大学跳龙门是国家干部。不仅仅是农民,比一般城镇的人高,比城镇考不上大学的人强,他已经是国家干部了。所以他一下就获得一种优越感,一下对自己的身份有认知了,我现在是国家干部,不仅是城里人吃国家粮。
  这十几年身份的转化、角色的转化是非常有意思的。现在不仅仅是像我这种大学毕业进城的,还有很多可能是通过打工等等进城,因为城市越来越大。现在中国城镇人口占到一半以上,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20%多,增加好几个亿,就在短短法人二、三十年时间内。
  80后的好一点,我们70后经常有点纠结,我在北京生活18年,大学4年,在城里生活22年。自己的孩子和家在北京,房子买在北京,身份证上写的北京人。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想,我真的是北京人吗?好像自己不是城市里的一员。原因是文化认知问题,沈从文先生是我的老乡,他19岁在北京流浪,他到死觉得自己是乡下人,这个就是他对城市的认知,觉得城市没有使他有归属感。
  我在城市工作,我在这里生活,如果不开口的话,也听不出我的口音,看起来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主持人:没有满口浓郁的京片子。
  十年砍柴:而我在城里一听到我家乡的人说方言,一下觉得亲切,会觉得拉回去了,这是一种幸福。我认为我们这代人是有故乡的人,有两个标志,一个是你有一段和你现在生活的城市有很大区别的童年的经历,你干农活、砍柴,在城市里不可能有。还有一个标志是有方言。
  主持人:有方言,一种认同。
  十年砍柴:恐怕以后中国很多孩子没有故乡,虽然他有童年。
  主持人:城市孩子成长方式接近了。您来北京有20多年?
  十年砍柴:我在兰州上大学4年,大学毕业分到北京18年。
  主持人:都觉得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见很多排外的东西是我们很难改变的,我有一天听收音机,主持人聊我是纯正的北京人,我身份证是110打头的。包括跟北京人聊天,他会说你是三代在北京的吗。
  十年砍柴:我前两天在上海的《东方早报》发了时评讲这个问题。我说近期发生城市的矛盾,像广州外来打工和当地土著发生一些矛盾,我说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的问题。有人说为什么农民工不爱这个城市,为什么农民工不讲规矩要插队。
  第一个原因是教育的原因,是贫穷的原因。还有是制度的原因。举个例子,我住的小区,都是大学毕业买了房子的。小区旁边现在正在修地铁6号线,有工地,小区门口有宣传栏,经常被农民工弄坏了。有的人就说这个人素质差。我说不是,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北京的繁华、北京的秩序、北京的井井有条跟他没关系。
  举个例子,他如果回到老家,老家门口的树、老家门口的井,他会损坏吗?
  主持人:不会。
  十年砍柴:他觉得他小时候树给他遮了荫,他喝了井里的水。如果你要他们爱这个城市,你要让他们能够融入城市人的生活。
  主持人:我跟深圳人聊过,他说深圳上千万人,不把这里当作故乡,他只是觉得我是这里的过客。有深圳户口的人,都不太归属这个城市,你让他们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可能吗?
  十年砍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被贬官到岭南,最后被贬到海南岛,他贬到广东的时候写过一首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人心安,不是在一个地方随随便便就能心安,要有正当的职业,有保障有安全感,这样可以把它当故乡。
  这样看来,中国现在, 1978年20%的城市人口,不断从增长到到现在的50-60%,大批人进城没有归属感。也就是说无法“心安”,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不能算城市化,不是说简单的人走进城市就是城市化。
十年砍柴强调制度公平对农村孩子的重要性
  精彩语录
  不是说扩招不对,中国的高等学校招生总量应该增加。但是整个社会的公平制度没有建成,包括教育资源的分配,带来的就会是就业的不公平。会带来什么样的后遗症呢?一些优秀的努力的寒门子弟,他的努力被稀释了。
  制度公平对进城者最重要
  主持人:十年砍柴老师,您什么时候想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书的?
  十年砍柴:说起来蛮有意思的,我进北京好多年忙忙碌碌打拼。我老做一种梦,一个就是放牛的时候,我小时候那头牛,经常出现梦境里,用犄角顶我的背,因为我跟它是六年相伴,后来它被卖了我哭了一场。那一场梦就是老是在考试,高考。这个卷子一条数学题我怎么不会做了,我在梦中明白,我好像考上大学已经毕业好多年,怎么还要考。后一个梦很多人有。
  主持人:我每年12月份做大学考试的梦,然后我安慰,每次要自己开到自己,这个梦根深蒂固,每年12月。
  十年砍柴:后来人家说,经常出现在梦境的,是对你的人生影响很大。第一是农村的生活艰苦它影响你,包括砍柴那个刺进了皮肉的痛。另外一种就是跳出农民的不易,改变身份的考试影响了你。
  所以我讲,我说蛮有意思,我就把我当年进城前,那些少年、童年成长中的往事写出来,可能有点意思。我断断续续地写,断断续续地在新浪博客上也发了。发完以后,没想到引起了许多同龄人的共鸣。我以前写的书比如《闲看水浒》等都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跟个人生活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我觉得个人生活没有必要跟大家说。
  没想到我当时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发在博客上,很多网友特别是同龄人,有特别地有共鸣。包括我高中同学、初中同学也找到我,说你一定要写下去。一鼓励,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销售了有一个月,很多人已经很多反馈。有的人说打印了我们一代人的记忆,(其实)没有那么高。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吗?跟我一样的进城的人太多了。
  主持人:我的感慨是,很多大老板,全中国最顶尖的人,他在北京没有归属感,他也是这个城市的户口,大房子也拥有了,(但)他不觉得自己在这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就算你到这样的程度都没有。
  十年砍柴:这种认同感,他是要一代一代地才能获得。我开始的时候很抵触这个城市,93年毕业的时候非常穷非常孤独。我经常走过街天桥上看两边鳞次栉比的高楼,然后车水马龙下面的汽车。我觉得我来这干嘛呢?这些繁华对我有什么意义?那时大学生有一个进京梦,你作为大学毕业生你进北京是最好的选择。符号性很强的,我不但留在城里,我进京了。我想难道我是因为这个让父母感到高兴吗?刚进来的时候生活压力非常大。
  然后逐渐有朋友圈,成家,自己有了正当工作,自己事业上有小的成就了。感觉越来越好,北京治安好,尤其我们做文化工作的,这个资源是最多的。
  但从心底里,没有觉得我完全是北京人,这个(感觉)恐怕留给我儿子那一代吧。
  主持人:真的很难认同。您个人经历,您能够进城,更多是个人努力还是外界的机遇?
  十年砍柴:我觉得两者不可分的,没有个人的努力怎么也弄不成。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大的制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大的制度环境面前,有时个人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
  举个例子,不是说进城,六十年代中期,那么多北京人,伟大领袖一声令下,都去黑龙江农场去修地球去了。那里头有多少的精英,包括前不久去世的史铁生他是老北京人。就是说个人的努力在大的政策背景下,有时候是微不足道的。
  那么我为什么能进城,我觉得感谢1978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于农民来说是联产责任承包,地给自己种,吃饱了。对农村里头努力读书的孩子最大的益处是恢复高考。我记得我小学读了几个月的书,村里面的老头议论说,听说又可以进城赶考了。跟科举一样叫“赶考”。我震撼很大,我那个老师,上了我几个月的课。
  主持人:同学比自己大一轮的都有。
  十年砍柴:那个老师,上个我几个月的课考上了大学,当时在山村里是佳话,是一个奇迹。
  主持人:(即将成为)公务员,一下当官了。
  十年砍柴:所以我说,制度公平是最重要的。那时虽然农村考上大学是少数。我记得我小学同学,读着读着中学的时候中间辍学很多,70年代末 80年代初不是义务教育,必须要读完九年,很多孩子很聪明,家里穷不读了。初中三年又淘汰了,高中三年又没剩几个,能走出来的很少。
  尽管如此,但候我一直觉得,在我们70后,在自己的少年时代所面临的环境相对公平。为什么?那时候大学难考,对农家孩子有个好处,一旦考上了有工作有保障。
  主持人:国家养着你,吃皇粮。
  十年砍柴:当时我们县一年考出去,包括大专两百来人。有的县委书记局长的孩子,也很优秀,考不上的,但毕竟是少数。多数官员的孩子考不上大学,只能找别的出路,当兵复员,或者招工,,再以工代干,他们的起点当然不如我们这些直接考上大学的。1999年扩招以后,情况就大变了。我不是说扩招不对,中国的高等学校招生总量应该增加。但是整个社会的公平制度没有建成,包括教育资源的分配,带来的就会是就业的不公平。会带来什么样的后遗症呢?一些优秀的努力的寒门子弟,他的努力被稀释了。
  主持人:对。现在“考爹”“考爸”的。
  十年砍柴:拼爹。比如说现在一个县高考考上1500个,农家孩子就是500个,没错,总量多了,那1000个家庭环境好,你找工作的话,原来这帮人是无法跟你竞争,他只能当兵。现在他跟你一样是大学毕业。
  主持人:有那个本本有那个证。
  十年砍柴:你想好的单位你能进去吗?前年有一个新闻,说人民大学的一个学金融的,人大是非常好的学校。到武汉给一个银行的支行当保安,大家觉得这个了不得了。后来我开玩笑说,他执勤的储蓄所里面坐的人,也许就是高职(毕业生),但是人家爹妈可能是那个系统的老职员甚至是高层管理者。
  主持人: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现象。有学者说,封建制度延续上千年不变,为什么?科举制度。你不用去革命不用推翻谁你就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十年砍柴:农业社会里面,最公平的我觉得是科举。
  主持人:虽然考的东西八股文很没用,但有制度总比没制度好。
  十年砍柴:八股从明朝开始,近六百年明清两代。真正考上进士的人都是很聪明的。
  主持人:很多是贫家出身的。
  十年砍柴:八股是能考人综合能力的。在那个时候,宰相的儿子如果不能通过科举,那么他就不能当官,可以家里买很多地当土地主,没人挡着你。但不能担任“公职”。
  主持人:这方面的公平太重要了。
  十年砍柴:回到刚才你说的,一个当了15年的老师感叹寒门难出贵子。寒门出贵子当然很难。包括古代,穷人家供孩子读书多难,富人可以请好的老师,上天不公平,你生的家庭不一样,肯定难。难不要紧,要程序公平,让他感觉有盼头,你努力五分我努力十分。虽然我的家境不如你,条件不如你,起点不如你,但我比你努力,我智商足够高,我也能成功,这就OK。
  家境完全平等是不可能的,克林顿是遗腹子,奥巴马是父亲老早走掉的非洲移民的后代。人家布什是三代豪门。
  主持人:很公平都可以。
  十年砍柴:他出身完全不一样,但他们通过努力可以走在上面。
  主持人:我补充几个新闻,湖南某地考公务员,明确规定,父母是公务员才可以报考。后来说我们很公平,我们这些公务员在系统里很辛苦,所以他们的子女有机会是理所应当的。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些高中毕业生,到高中毕业不考了,他觉得我大学毕业去赚钱挣两千,不如我现在去打工赚钱。
  从这个角度是不是意味着乡下人进城容易?
  十年砍柴:有人问我进城真的那么难吗?和你们那个时候相比,进城是难还是易?从进城来说比以前容易得多,户口没有以前那么限制。在城里面给人端盘子干活也算进城,也能找到一份工作可以自己吃饭。
  但是,当这些农村的后代进城以后,他所满足的不仅仅是就是我进城。他会有进一步要求,要求有什么?就是公平的制度。我孩子教育的问题、医疗的问题,将来养老的问题。执法的对我是不是更好一点、更人性化一点?他会要求这方面的。
  所以整个社会往前走的,人的要求也是一点一点提高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80后、90后的农村的孩子,有人说娇气。像你说的他不可能像父母一样干农活,比如高中毕业打工,工资低他走了,太累他走了。他的父辈60后、70后或者50后,当时进城,比如说到广州打工,工资也比较低,工作条件也比较差,还能忍受,有人说是变娇气了吗?不,我说是进步。
  他们在城里长大,信息发达,上网,自己有微博、博客,他心中的权利意识比他父辈强得多。他觉得平等的,我也是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过他们一样的生活,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

十年砍柴为城市文化建设支招
  精彩语录
  一个社区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对面三年不相识,这个太正常了。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这个城市再大再繁华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行。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要跟上
  主持人:乡下人成不了城里人,它的主要的障碍是哪些?刚才聊了制度方面不公平,或者说扩招考试等等不公平,还有别的吗?
  十年砍柴: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没有跟上。现在不仅仅是第一代进城的人,可能觉得城市里面。即使第二代,他也未必觉得城市生活质量很好。因为在农村生活的时候,当然也有苦难,有人和人之间的争夺。毕竟它有传统的秩序,比如说一个村子里,一个家族大家在一起,邻里之间。当然也有吵架,但会感觉彼此很熟悉,安全感。
  进城之后人人是一个原子,活在孤岛上,你的痛苦、你的欢乐、你的忧愁……没人搭理你。
  主持人:上海(有一个)老太太在家里死了一个月没人知道。
  十年砍柴:富士康那么多人轻生,我觉得是因为没有建立好的与时俱进的都市文化。现在主要是社区文化(的建设),一个社区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对面三年不相识,这个太正常了。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这个城市再大再繁华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行,这一问题看起来远,其实很实在。
  怎么弥补?比我们发展早的国家有经验教训,就是说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社区。像西方,有的是宗教的。
  主持人:每个礼拜天做礼拜。
  十年砍柴:像中国有的是同乡的,潮汕人、广东人,像到了洛杉矶他们有温暖感。要有互相抱团取暖的机制存在,需要这个。
  主持人:这种组织容易被监控起来。(笑)
  十年砍柴:我觉得如果法律健全,这种社团存在是正常的,有利于社会稳定。各类民间社团的自治,将来是必由之路。大家在一起,包括同学、同乡,在一起互相安慰一下,就可能不会有那种像富士康的那些孩子,有心理的孤寂感。
  主持人:有人出国说我异国文化很难融入,我什么都不认识。有学者说你周末去教堂做礼拜,信仰放到一边,有这样的方式让他融入。
  十年砍柴:一种教缘、一种学缘,但这个圈子太窄。还有一种员是乡缘、地缘,就是同乡。将来中国发展,会有很多相互抱团取暖,相互支持这样的文化存在,它会逐渐代替原来乡村的家族的问题。
  主持人:对。就是社会的这种小的组织。
  十年砍柴:我觉得这个是很大的问题,在我看起码得二三十年。
  主持人:打工子女在城里的教育问题怎么解决?
  十年砍柴:前不久北京市出台的那个办法非常好。就是到公立学校去读而且不要非得办五证,办五证那些捡垃圾的人办不了。现在像北京、上海的大城市,由于城市户口的适龄儿童的在降低,很多学校生源越来越少。进城的农民工子女进去,这个资源就利用了。
  中国发展到今天,尤其大城市北、上、广,他应该有能力在财政上承担。
  主持人:真是一些掌权的人的慈悲心。
  十年砍柴:第三点,我刚才讲财力和教育资源。第三点也是最长远、最重要的是,不能让这些打工子弟学校永远办下去,它毕竟是过渡的,因为它的条件不合格。你必须让打工子弟跟城市孩子在一个学校一个教室甚至是同桌,这有利于城市的长治久安。
  主持人:现在早分化了,官二代、富二代等等。
  十年砍柴:从小在一起生活虽然有问题,比如有歧视、有自卑,但毕竟他们在一起,等他们长大了,社会的和解更容易一些。
  主持人:很多人想逃离北上广,但是回不去了。包括我,可能春节什么时候回去,我发现我很难融入我过去生长的环境。怎么办?或者为什么。
  十年砍柴:我现在很怀念故乡,我也回不去了。一个是你在这里已经有你的事业。
  主持人:老家把你当外地人。
  十年砍柴:最重要的是,北上广的生活压力再大,但这些超大城市,在中国各项保障措施,特别是竞争环境是最公平的。
  主持人:相对公平。
  十年砍柴:我是说比较。你要进老家的县城,做什么事得托门子。没有关系好像什么都做不成,但北上广,当然有好多问题,比较而言,北上广真正有本事的人比较容易出来。很多人虽然觉得在北上广压力很大,但留在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如此。
  主持人:时间关系今天只能跟十年砍柴老师聊这么多,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本书《进城走了十八年》。因为这个话题我们之前没有关注到,通过沟通,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个问题:经济起来了,幸福感怎么就没有呢?感谢十年砍柴老师。
  十年砍柴: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1:27 , Processed in 0.26823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