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 12:5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一)
这段时间网络上最热闹的事情是“扬帆门”事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扬帆在自己的课堂上大骂未到堂学生,并锁门点名,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
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上很快分成两个阵营,支持杨教授的有之,反对的也不少。
杨教授及其支持者认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像话,学生逃课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家常便饭。很多老师“一团和气”听之任之,毫无疑问,老师应该坚守“道德底线”,维护师道尊严,对这种行为毫不妥协:坚决抵制和打击。
杨教授的行为引来不少老师、家长和网友的叫好声。认为他做的对,是个负责任的好老师。甚至有人在博客里宣称:不打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反对派则认为:学生有选择上课和听课的权利,如果老师讲的不好或者学的东西没用的话,学生当然有理由选择用脚投票:走人开溜。
自然,网上也是一片支持声。于是,有人在博客里也宣称:打学生的老师,一定不是好老师。
这种口水战,如果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难以分出谁对谁错。其实,就是分出了谁对谁错又能如何?那些造成两方冲突的根本原因依旧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口水就仍然是口水。
我认为,“杨帆门”不过是一个引子,或者说是一个宣泄口,让我们有机会去探讨中国教育已经开始溃烂的部分,我们只需要如实地问几个问题,就可以了解到背后的成因。
如果我们不去问:【1】教育的目的是什么?【2】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讨论就是泼妇骂街。没有共同的目标,只就道德来讨论问题。我们就只能好讨好一种道德,放弃了更大的道德。
在讨论“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之际,我们来重新审视“杨帆门”的各种素材,我们才能看见中国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或许,我们才有可能开始讨论该如何去改进教育的基本功能和使命。

(二)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对大多数人来实际一点就是:读完书后,能在社会上立足,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
其次,教育也是育人的过程,能为人的未来的发展,打好一个相对全面的基础。
通俗的话来说,比如我是学生的家长,我让孩子读书,就两点要求:
【1】读书后,有份能胜任的工作作为开始的一步;
【2】孩子别误入歧途了,能健康成长;
这个朴素的想法里面涉及到一个核心的观点:
谁是教育的主体?
是我们的教育部吗?不是
是我们的学校?老师?家长?都不是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如果我把教育比作是一种商业关系的话,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家长出钱,投入原材料(学生),教育作为生产单位,利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教师)和生产工艺(教学),最后,向社会投放满意的产品(学有所成的合格的毕业生)。
这个说法不一定恰当,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其中的环节的相似之处。如果说最终的产品,不能让人满意的话,问题可能出在多个方面:
【1】原材料的质量参差不齐;
【2】生产工具达不到要求;
【3】生产工艺有问题;
事实上,作为大学生,都是从高考这同一个刻度上录取上来的,所以说原材料的差异按理说:只应该是一个比谁更优的问题。因为你大学里面招生应该有自己的底线。除非大学里想钱想疯了:降低要求,扩大招生。当然了,以次充好的后果,只能是自食其果。
十年寒窗,学生好不容易熬到了大学。但是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在进一步加深恶化。也就是说,事实就是如此:大学并没有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进入社会的基本准备(如果社会现实不允许,那么制度教育战略的人就更该挨板子!)。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则向社会提供的是伪劣的人才产品。
中国大学里面的基本现实就是:大学校长们忙着升官,有本事的教授、老师忙着开公司发财,行政官员们应付着教育部的评估检查。老师们靠自我的良知在上课。教育是随性的,干好和干坏,都没有太大的差别。
有人说:现在中国教育里面的师生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而我要说:如果真是金钱关系,倒好了。

你去家乐福买东西,买到不好的东西,还可以退货。中国的教育,你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把孩子的未来都搭上了,而你只能靠边站,你上了个大学,才知道大学最后把你给上了:进去的是人才,出来的蠢材。还不如金钱关系呢!
如果教育没有明确的战略和目标,没有正确的主体和检验的标准。那谈教育,就变成了谈宗教,你说有光,就有了光?
这种逻辑,简直是扯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的就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中国教育缺乏专业的服务精神,在金钱时代也丧失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教与学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彼此的目标不同,价值的取舍不同。
(三)
既然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人,那么,我们应该追问:我们的教育是否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或是只是一厢情愿。
或者说,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我一直认为那些在大学里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是从小学到中学,一路延伸下来的。高考是个一俊遮百丑的东西,掩盖了很多教育的问题。大学盖不住,是因为:社会的现实撕破了它的画皮。
我在大学里当老师的时候,总结过现在大学生的一些基本问题:
【1】自我学习能力差,什么都要象小孩一样手把手教;
【2】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够,计划性缺乏,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3】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差;
【4】外语能过四级,但是专业资料,一页都看不了;
这些问题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中小学都是应试教育。也就是说,凡是老师不考的,凡是老师不教的,都不需要学习。这样的恶果是:面对新问题,学生基本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学生的基本的素质教育,一直被延误下来,拖到了大学阶段,形成了一个随时爆炸的肿瘤。
这样的学生在大学里是绝大多数:动手能力差。其实,很多人还是认真在上课,但是,很少有人问:我为何要学这个,我自己的长处在哪里,我该如何利用在大学的时间去找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和前途。 目前的专业是否适合我?如果不适合,我该怎么办?我是否可以重新选择?
但现在的大学问了也是白问,基本上是不提供这样的选择机制的。你考上大学,考的好和不好,决定了你上的专业,至于你喜不喜欢这个专业,学校不会问你的。
学生有办法表达自己的反抗:你让我没得选择的话,我就只好撬课。结果,有人爱上了网吧,有人逃课成了逃避的习惯。也有人逃课重新找到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我并不赞成学生撬课,但是我能理解其中的原因。至少我觉得教育有值得检讨的地方,就正如孩子上网吧迷恋网游,学校和家长都需要检讨一样。
从小学到中学一路下来,很多该教的没有教,该学的没有学。大学生在知识上是成人,在行为习惯上,还是小孩,更何况,老师和家长也还是用教育小孩的方法去教:
不听我的,我就修理你。
小时候,可以打板子。长大了,谁欺负谁,还说不定。
说到底就是:知识学得不少,做人一点不会。
所以,看起来是谁不尊重谁的问题,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一方认为:我这都是为你好,而另一方认为:这算什么好。我有自己的选择。路都走错了,好个屁!
在中国大多数家长和老师的眼里,孩子最好永远不要长大,或者不会长大。这样的关爱,是否能被在叛逆期的人所认可,其实,大家都看到了。
还是回到教育的根本目标上:问问我们为何要苦口婆心地,如此细致地关怀孩子的成长?难道我们不希望他们能长大成人,不是依赖父母的扶持,而是依靠自己的脚走路?他们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不管是对是错,那是他们的人生,是他们的责任和担当。
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者应该支持和帮助他们独立,但不能一味限制,应该放手,让他们去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我相信,生活会教给每个人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一种成长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剥夺它。

(四)
其实,大学的老师也都不是完人,自身的问题也比较多:
【1】知识陈旧,自身的知识面不宽;
【2】知识结构跟社会脱节比较严重,动手能力不强;
【3】学习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不足;
【4】认为自己是对的,总是为了学生好;
这并非要指责老师,而是我们可以在事实面前,更加客观一些:在现在这样知识更新变化激烈的时代,那种以为知识越多越好的想法,那种希望和要求学生多学知识的想法,只能说是愿望是好的,但现实是学校的使命和方法已经改变。
现在任何一家企业的运作,都是来自于公司内部各种专业知识人才的合作。有些人擅长做市场,有些人擅长做技术。而很多传统的规则,每年都在变化,各种知识和技能在融合、交叉。
现在的大学,知识陈旧是最突出的问题,比如,有些教材的内容10多年都不变的,比比皆是。也没有人去好好研究目前的企业组织里需要什么样的综合的知识结构,没有多少课程的设计是比较合理和匹配的,所以,学生觉得学到的都是没有用的东西,即使学了,学到的那么一点专业知识,也是单薄的要命。
老师只讲知识,或者只讲自己掌握的知识,不管外面的世界变化。学生们是不会答应的。社会也是不会答应的。
这涉及到教育观念的一个转变:我们的教育要从知识教育,向思维方式和综合性的应用方向转变。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自主转换专业,在各种知识间转化和学习的可能。
这跟过去凡是老师的课就该去听的做法有些不同:大家都要改变,而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要更加开放,要更加善于启发、激励学生的才能。
我们要做出改变,而不是用道德来维持着现状。
(五)
我认为,“杨帆门”事件是一个开始,这标志着过去一直遮盖住的教育的溃烂之处已经彻底暴露在大众的面前。当然,这也可能是一个反思中国教育的开始,这也为中国教育敲响了警钟。
表面上看,是教与学的冲突。骨子里,是中国教育的问题积重难返:我们到底为社会输送了什么样的合格人才,教育的战略何在?我们目前的教育是否能支持社会的巨大信任和希望?
只有当教育主体的利益被重新考虑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上不上大学到底是进步还是可悲。
也许现在,我们还能讨论“师道尊严”的问题。但这不是根本的问题。
如果所有的人含辛茹苦,期待甚高的教育,只是掘金的大佬,一个产生伪劣产品的机器。对于老师而言,那些没有尊严的尊重,又有何意义呢?
如果大家都认为大学教育只是一个鸡肋,而不是一种成长的选择,那才是中国教育的可悲所在。我相信,那是所有老师们都不能接受的。
人只有经历教育才能成为伟大的资源,如果教育不提供价值观,不提供人的长远发展,则毫无意义。这才是最大的不道德,是所有的人都不能面对和接受的。
喷嚏网:原创 www.dapenti.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 12:5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19:11 , Processed in 0.30079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