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227|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浩正:编辑力初探1.0——写给编辑人的信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7:5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浩正:编辑力初探1.0——写给编辑人的信(连载之序1)


序1:
──为什么是「编辑力初探1.0」
只因偶然的因缘,以信函方式记下一些回顾从前编辑经验的文字,不知不觉中居然累积了二十多万字,老友郭泰怂恿我装订成册,送给朋友留个纪念,拗不过他的坚持,以「编辑力初探1.0」为名,先后影印了40本,分赠亲朋好友。
关心的朋友不免问道:为什么要将书名蛇尾添足,多加上「1.0」。
本来,加上「1.0」只是好玩,想取用计算机软件版次不断更新的意涵,以便未来随着内容添增,也许一年半载之后,会陆续出现1.5、2.0、3.0、5.5、6.0……直到停笔之日。没料到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突然之间,我们来到新、旧时代的分水岭,一不小心从「Web1.0」迈进了「Web2.0」*注1世代。
相对于2.0的革命性,1.0代表了被终结的旧时代──有了这番自省,《编辑力初探1.0》产生了新的意义。1.0不应是用来表明版次更新,而是交代写的人对所陈述内容的自我评价:一个从旧时代走过来的老编,在反思点点滴滴、成成败败过程中,他的偏狭经验,充其量只有历史参考价值,而1.0恰如其份表征出《编辑力初探》当前所站的位置。
它代表昨天,是落伍的、已可扬弃的东西﹔或许存在过,也或许曾发光发热,但移至今日,毕竟时空均异,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与过去迥然不同,它随兴所记的各个断面,只能解释当时主客观条件下的因应策略,它的参考性远高于指导性,喜欢掌故、秘辛或探幽寻秘的朋友,或可满足一丝好奇心。

现在的出版(文化)界和三十年前完完全全不同了。
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计算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世界,它们全面性冲击着文化生态,特别是Web2.0时代的宣告来临,使创作来源、发表形式、出版组织、广宣活动、营销机制、经营策略等,都发生了巨变,不管我们喜欢或不喜欢、愿意或不愿意,我们已身不由己地活在其中。
我曾经尝试去理解生存于Web2.0时代中的「出版2.0」会是怎样的样貌?有一天,我在「老猫学出版」网站读到一则告诉网友如何出版自己创作的留言,我点入他介绍的网站「印书小铺」(www.PressStore.com.tw)*注2,网页内容引起我的兴趣,因为「印书小铺」刚巧距离我家步行约15分钟行程,隔天,我登门拜访,见到了杰出的年轻老板张辉潭先生,特别告诉他我是来探寻未来出版的答案,希望能在他这儿嗅出些不一样的可能性。他很大方地回答我的问题,浪费了他四十多分钟之后,我带着更多的困惑离开。
「印书小铺」跟我们过去所熟知的出版不太一样。为了生存,他们扎根本地(百分百在地化),他们包山包海,几乎什么都做,在递交的名片上,他们同时成立不同但相互支持的公司,除了「印书小铺」外,还有「白象文化」、「生命力人文工作室」及以文字构图为主的「科比莱特」,它们各司其职──或许该这么形容更贴近精确﹕一体多面。
目前看来,「服务」似是他们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整个工作团队不到十人,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自费出版、企划出版、经销代理、平面设计、网站设计、文案撰稿及采访、项目创意企划、房地产文案规划……等。依张辉潭先生的愿景,出版经营才是最终、最高的梦想。
我看到的是他们的开放性,他们无意中「经由服务的提供,形成去中心化的型态」,鼓励使用他们提供的服务系统完成内容创作,事事从「以使用者为中心」出发。──看!这段描述多么的2.0啊!
他们既是印制所,还是企划中心;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做一对一的贴心顾问;他们扩张了创作队伍,专注于经营Web2.0中最具颠覆性的「长尾」*注3,做了实践(请参阅第34、40、41信)。
但,这会是未来「出版2.0」的新经营雏型之一吗?*注4

在这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明知《编辑力初探1.0》已是过时之物,我却仍不避耻笑,一笔一划写下这些陈年往事,目的非常卑微,只为了记下出版界曾发生过的某些事迹,其中有些人与事,我们也许不该太快忘记──运气好的话,希望能让初入这一行的年轻朋友,从前行代的经历中,学到超越经验之上的些许东西,或可少走一段冤枉路。
在长远的人生职场接力赛中,我递交了棒子,不管接棒的人是谁,请找出自己的方向,跨开大步奋力向前吧!(2006/8/28)

──────────────────────────────────
*注1:Web2.0一词是奥莱礼(Tim O'Reilly)在2004年提出的,影响所及,各行各业面对排山倒海、无孔不入的渗透力,都不免自问﹕我们这行的2.0是啥?国内关于Web2.0的报导颇多,最完整、最深入介绍的当属《数字时代》杂志。请读第134期<完全解读Web2.0>(2006/7/15出刊)及第136期<Web2.0再发现>(2006/8/15出刊)。
*注2:「印书小铺」人员精简而优秀,负责人张辉潭先生出身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本身也是位小说作家,有关「印书小铺」的事,第40、41信中有进一步讨论。
*注3:《长尾理论》一书由天下文化公司在2006年10月1日出版。
*注4:序成之后,请教服务于「联合新闻网」(www.udn.com)的周大友兄,他的回复简短又精彩,摘录于此,和大家共享:
「Web2.0很难定位,但是开放的态度是精髓。书本会不会消失,已经讨论了十多年,纸本百科全书早就不见了,报纸走下坡,但是打印机和哈利波特依旧狂卖。谷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550年后,出版终于失去了需要专人服务的『贵族』地位,成为『庶民』工具。可是网络潮并没有成为『新经济』,『内容是王(Content is King.)』绕了一圈,成为『好内容是王』。出版也是一样,『庶民』打天下,看来百花齐放;但是好的产品仍要靠『编辑力』,不论是1.0还是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7:58:46 | 只看该作者
序2:声明/关于《编辑力初探1.0》与
管仁健编着的《编辑道》(2006/12/19)
在张伯权译的《卡夫卡的寓言与格言》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名叫Gustav Janouch的人,是卡夫卡的朋友。
某日,他拿了一本新书《狐女》(Lady into Fox,David Garnett着,1922)去拜访卡夫卡,告诉他,朋友发现这本书袭用了他《蜕变》中的技巧,只是淑女变成狐狸,人类变成了动物,所以特地拿来请他过目。
卡夫卡不以为然,微微地摇头说﹕
「不,他没有摹仿。这是时代的问题,我们都抄袭了时代。」
年轻时候的我,并不了解卡夫卡话里的真意,只觉得他很洒脱,放得开,这样的人理当活的自由自在。
这一则远在1975年读到的轶事,没想到今天又在我心中苏活了起来。

故事得从一年半前说起。
因为陆续写些<写给编辑人的信>贴在网上,引起朋友的关注。有一天,交往已三十多年的好友、「文经社」老板吴荣斌兄特地来电告诉我,他很喜欢信的内容,并询问进度,表示愿意出版。
我很感激他的肯定和善意,但出书不是我的初衷,它们能借网络延续生命,已经是很奢侈的想法,再加上我早已公开宣布「放弃一切权利」,所以以这个理由,劝阻他打消「一时冲动」。
去年(2005)年底,他们将发表在网上的28信重新整编的资料传到我的信箱,面对如此大费周章的投入和展现的决心,我傻住了──我应该继续拒绝还是欢喜接受?我想了想,还是拨了电话说明:这些内容不值得耗费心血和金钱出成纸本书,即使其中还残存些许参考价值,能留在网上任人点阅,便是最佳归宿;何况我才写了28信,距离订定100信的目标还远着呢!
经此解释,这件事终于冷却下来。

接着的一年(2006),困在纷杂的时局之中,心情大受影响,提不起劲儿往下写,从年头到年尾,意兴阑珊地勉力完成三篇,内心自责甚深,暗暗立誓必须打起精神,否则以67之龄,断断无法圆我大愿。
十一月上旬,复又接到「文经社」年轻小友管仁健先生电话告知,他们将31封信打散重组,以《编辑道》做书名,于近期出版,并问我有何建议?
我没有任何建议。
因为,我劝阻过了,既然不听劝,所以他们坚持出版的《编辑道》跟我毫无关系。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1.他们采撷的,是我公开宣布放弃版权的内容(意思是人人都有权处理),既然如此,我去反对什么?
2.我在编辑与出版的圈子工作近三十年,所见、所闻与所得均来自于此,我把见闻记录下来,充其量只能说一句类似卡夫卡的醒语:我何其幸运,得此机遇抄袭了所经历的时代中,那些了不起的人物的困境、挑战与克服之道。我顶多是个时代实录者,仅此而已。
在这意义之下,我不以为自己有资格提出任何主张。
3.所以,我特别告诉管先生关于卡夫卡的轶事和我的理解──他有权处置。请他随心编辑,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整理」也是一种创新,一旦依自己的观点整编出新的呈现方式,那已变身为「整编者的书」,只有在「抄袭了时代」这一点上我们有着交集,整体而言,和我毫不相干,自是根本不必费心问我。
「文经社」不怕亏钱,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将散芜之见重加整顿出版,表现了出版人极大的气魄,令人既佩服又感动。我甚至建议他们,封面上毋需印出我的名字,顶多在序、跋说明源头便可。但他们太尊重老友了,坚持不肯,最后我只好退让,以「周浩正原著」方式沾了他们的光,惭愧惭愧!
管仁健的《编辑道》一书,终于在本月初问世。

书上市不久,我即陆续接到友朋道贺电话,他们不明其中因缘,以为我有了新着,虽经我再三说明,但似难释众人之怀。
我现在公开宣示﹕《编辑道》不是我的著作。它与我只有上述这么一点点与时代相系之处──它属于管仁健先生和「文经社」,《编辑道》和《编辑力初探1.0》毫不相关,彼此独立,各有生命。若有人要以《编辑力初探1.0》既有内容出书,当是他的权利,我不支持、不鼓励、不签约,也没有意见──在我心中,它是公共财了。

喜欢《编辑力初探1.0》表现形式的朋友,若不以阅读word文件电子文本为苦,[url=mailto:我非常歡迎寫信到chouning@gmail.com]欢迎写信到chouning@gmail.com[/url]索取,它每隔二、三月更新一次(修改错别字及增添新内容),我特别在首页上方注明日期以便辨识。
我在去年<贺年信>中曾自我期勉,愿于垂老之年,献我残智,记录毫、微之得。但我毕竟老了,行文之际,难免有脱、谬之处,还请读友多加宽谅。
我要强调的是,《编辑力初探1.0》会继续写下去,而网络是它唯一寄生之地,其他任何以我名字出版的纸本书,都违反了我的初衷,那是属于出版者的著作,跟我毫无关系,但我仍愿意寄上最大的谢意和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7:59:19 | 只看该作者
《编辑力初探1.0》目录<评论>摘引.3
1.5
声明2):关于《编辑力初探1.0》与管仁健编着的《编辑道》.8
缘起.13
<第1信>从「紫牛」说起.13
<第2信>何处觅紫牛?.14
<第3信>关于「编辑」.16
<第4信>「整体」与「局部」孰重?.19
<第5信>两个「i.23
<第6信>经典再造/「新定本」与「新经典」.27
<第7信>129/美国好莱坞动画电影成功方程式.30
<第8信>创新导向(上)/从「异想天开」突破现状.36
<第9信>创新导向(中)/「电影书」方案举隅.41
<第10信>创新导向(下)/「红孩儿」等方案举隅.46
<第11信>编务报告书/一个实例﹕编辑实务(1).52
<第12信>书系经营/繁盛的秘诀之一.59
<第13信>揭开书系构筑之谜/繁盛的秘诀之二.64
<第14信>聪明拷贝/繁盛的秘诀之三.69
<第15信>构想备忘/从三个实例看编辑人在想些什么?.75
<第16信>「型」与「脉络意义」/简析一本旅游杂志.83
<第17信>不可原谅的排版错误/编辑实务(2).89
<第18信>落版的艺术/编辑实务(3).92
<第19信>编辑所为何事?/你想成为那种编辑?.100
<第20信>一个难以忘怀的「出版达人」/速写沈登恩.105
<第21信>出版界需不需要一本读书杂志?/《iREAD.读册1周报》发想.111
<第22信>我们需要怎样的读书杂志?/《iREAD》说帖示意.115
<第23信>老编桌上还未实现的企划构1/小说天地大﹕中国「大众小说市场」竞争策略及攻取方略.123
<第24信>/我的编辑心法(1).129
<第25信>1与多/我的编辑心法(2).136
<第26信>不竞争原理/如何发现Blue Ocean?(上)/试析出版生存第一原则﹕人才寻觅与策略拟订.140
<第27信>两个领域之间/不竞争原理2:如何发现Blue Ocean?(下).144
<第28信>尘封20年的报告/「无人地带」的经营方略.148
<第29信>长尾理论/不竞争原理3:打开「蓝海之门」的另一把钥匙.154
<第30信>「编辑力」起步走!.159
<第31信>影响我编辑生涯的一句话/我的读书笔记(1).165
<第32信>出版2.0/文化产业的新挑战?新契机?/我的读书笔记(2).173
<第33信>U出版」时代,如何优化竞争力/我的读书笔记(3).179
<第34信>N竞争优势在哪儿?/我的读书笔记(4)/附:老编桌上还未实现的企划构想2:《新语词典》.188
<第35信>新思维.新出路.新未来/从「诚品哀的美敦式条件说」,试寻U时代出版业的明天.195
<第36信>寻找「新通路」:《读书杂志》的机会来了!/出版自救之路(1).199
<第37信>活化「出版U元素」/出版自救之路(2).205
<第38信>新契机:无纸化(在线)出版时代来了!/出版自救之路(3).209
<第39信>自制=华文创意版的明天?/出版自救之路(4).215
<第40信>新商业模式:简析创新出版模式的「印书小铺」/出版自救之路(5).224
<第41信>另类出/再谈「印书小铺」的崛起/出版自救之路(6).229
<第42信>「编辑力」的养成之旅/.234
<第43信>关于「书的企划」/附:老编桌上还未实现的企划构想3:《年度营销报告》.241
<第44信>无声的海啸/崩解的年代,出版何去何从?.251
<第45信>无声的海啸(续)/崩解的年代,出版何去何从?.257
<第46信>假如我是出版社的…….262
<第47信>和而不同/我的编辑心法(3)/附:老编桌上还未实现的企划构想4:《不竞争原理》.273
<第48信>出版的未来,云知道?/我的读书笔记(5).280
<第49信>「出版革命练习曲/略述Twitter与「数据库营销」.287
<第50信>纸本书的时代,只剩下1826天?──我的读书笔记(6).294
<第51信>抉择:恒星或流星?/应该「经营时间」还是「经营机会」?/我的困惑(1).302

附录一简历.306
附录二一个没有军阶的将军/罗澄渊.308
附录三汗颜者言/我为什么放弃《编辑力初探1.0》版权?.317
附录四再见,猫友们!.319
附录五适性经营/访周浩正谈「实用历史」出版创意/郭泰.320
附录六传「道」而不只是传「术」/《编辑道》前言/管仁健.325
附录七正义是什么?/帕斯卡尔《沉思录》读后/我的读书笔记(7).3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7:59:50 | 只看该作者
【缘起】2003年岁尾,我一如往昔完成了替代贺年卡的<年度报告>,寄送对象除了亲朋好友之外,也包括新认识的朋友。其中有些是我参加「台北出版公会」所组的「北京书展参访团」在天津接触到的同行。
信寄出不久,我的电子信箱收到天津以童书为主的新蕾出版社高彦小姐代表她老板传来的信,希望听听我对新蕾的出版品有些什么看法──我当然知道自己学养的限制以及两地环境条件的不同,我们能做的,新蕾不一定能照搬﹔她们擅长的,我们移植过来,也不一定能存活。但出版经验仍有其共通性,我没有能力对她们的出版指指点点,但也许在我自言自语回顾个人的成败中,触发她们新的灵感──所以,我冒冒失失的不惜自曝己短,呢呢喃喃地呓语一番,写下这些信。
有位朋友读了,认为我的想法和做法,在台湾本地都不能纳入主流,因而更不适合大陆同业参考,不如放上网页,由人自行点阅参照吧。
感谢老猫(http://b-oo-k.net/blog/)捡拾收容,这些「偏见十成见」有了安身之处*注1。
总归一句话,曾经有人这样看「编辑这一行」,这些看法存在过,至于还管不管用,就非我所知了。
周浩正谨识2004年5月

──────────────────────────────────
*注1:因年岁太大,语辞常表达不清,给老猫添了不少麻烦,所以写了<再见,猫友们!>(请看p..319),请求老猫容许我结束「恳托」,今后书写的信,只寄送少许索取的朋友。2009/9/12补记:「老猫学出版」正式宣布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8:00:25 | 只看该作者
周浩正:编辑力初探1.0(连载)——写给编辑人的信1 从「紫牛」说起
【写给编辑人的信1】
从「紫牛」说起高小姐
看到你寄来的书目颇感亲切,当初在天津和纪社长见面的情形又历历在目,有些记忆逐渐清晰,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真诚接待。
我看完了书目,大约了解新蕾的出版方向和出版内容,我想她之所以形成现在的模样必其来有自,当不容外人置喙。我倒想提出比较另类的意见,供您参酌。
先从一本最近刚上排行榜的新书《紫牛》谈起。

什么叫「紫牛」?
「在瑞士草原上,看到一头黑白乳牛,令人心旷神怡,但是当你看了一万头黑白乳牛,你的眼皮已经快要阖上。如果,这时候草原上出现一头紫色乳牛……。」
不用讲,你一定眼晴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作者赛斯.高汀提出一个观点:在任何竞争激烈的市场,永远需要「紫牛产品」,若你做不到「卓越非凡」,市场必归于脱颖而出的胜利者。
换言之,你必须与众不同,你必须站在「」的一端,来显示自己(产品)的独一无二,当紫牛出现了,市场也出现了。
高汀是一位杰出的营销创意人,他从市场端(消费者购买心理与购买行为)观察产品研发的重要性──假使你制造出来的产品和跟你竞争者所制造出来的产品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请问:你的生存机会有多少?
从这个观点来检视「新蕾书目」,便不由得心生警惕,我们不妨扪心自问:
──我们已经拥有「紫牛产品」吗?
──我们正在研发「紫牛产品」吗?

回想当初在远流出版公司负责编务时,我提出一句口号「以开发替代竞争」,刻意在书市中寻找薄弱之处切入,凝聚特色,做出差异。在别人还没有警觉之前形成规模,抢先在读者心里种下印象,成为「创始者」,同时也将爱好者经营成社群,掌握住这片小众市场,再伺机扩大。
用「紫牛」来理解这些做法,似乎找到了答案。

头一回用蒙恬笔写信,已花了我不少时间,有些累了,就此搁笔。
请问候纪社长。

浩正2004年1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8:01:12 | 只看该作者
【写给编辑人的信2
何处觅紫牛?高彦
紫牛」在那里?
无论从编辑或出版社立场来看,「紫牛」藏身之处,不外几个方向:
1)国内知名作家及其作品
2)购买国外名家名作或畅销书
3)编辑选题组稿
4)自由来稿中萃取
5)设奖甄选
6)其他
我深信上述方向,大体上每个出版社都不敢掉以轻心,但显然的,「紫牛」太稀少了,因此尽管每年始终维持相当数量的出版物,真正能擭取市场的,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因为,你这样思考,其他竞争者也一样思考;你那样行动,其他竞争者也那样行动。大家都是一个模子里型塑出来的,彼此的思维都跳不出同一成长背景的框框,同质化的现象,使得「与众不同」变成高难度的挑战。
但,若是刻意地勉强制造「不一样」、「非凡」、「独特」,只怕弄巧成拙,贬为「四不像」,得不偿失。
当大家勤恳地相互学习、相互模仿,个性就不见了──在这情况下,总有人不耐凡俗,勇气十足地走一条不一样的路。西方有一种说法:「在齐一步伐前进的人群中,那没有踩着鼓点的人,他耳畔响起的,可能是来自远方的另一种召唤。」

这儿有个很棒的例子。
他的名字叫郝广才
在台湾童书出版领域,他是位创新历史的人。
1990年,我任职远流出版公司,有一天社务会议上,总经理詹宏志带来一位年纪不到三十的年轻人出席,介绍他是新辟路线「儿童馆」的负责人,他身材高瘦,眼晴大大的,说话略显急促,喜欢死死的瞪着大眼跟人争辩。我曾经策划主编《幼狮少年》《新少年》的创刊及《王子半月刊》的改革,对儿童文学界尚称熟悉,坦白说我对郝广才完全陌生,不知道他是从那儿蹦出来的。他不慌不忙地报告童书出版蓝图,似乎感觉到这位帅哥的双眼发亮起来。
没有人能抗拒他的雄心大志。
他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他选择了「绘本」。
绘本童话中国】30册一套,大开本,精装,重磅雪铜全彩精印,预估总投资高达台币千万,而且需时3~5载。那时候的远流正值大扩张阶段,充满斗志和野心,老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事。那时候我们也发展出邮购能力,对「套书」的胃纳极大。光是编辑构想就引人入胜,何况他拟定更大的目标:迈向世界
那是令人难以奢想的愿景,谁能拒绝荣耀?
他的做法也十分大胆。他创意好,文笔佳,但不会绘画,可是品味高妙。他早已搜集各国一流绘本,作为超越的对象。他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他不在成名的画者中寻找绘者,他把目光移向年轻人,精挑细选其中佼佼者,向他们要求世界级的光荣,要求他们一同接受挑战。据说,他非常严格,达不到标准的插画绝不姑息,必须一稿再稿,直到合格为止。
1992年,第1本书《老鼠娶新娘》出师大捷,荣获西班牙「加泰隆尼亚双年童书插画」首奖,绘制者刘宗慧跻身国际,郝广才也一举成名,在童书界成了年轻一辈的偶像。
同年,《神鹿》荣获意大利「波隆那国际儿童书展」最佳插画奖。
由此开始,《板桥三娘子》《七兄弟》《二郎》《顾米亚》《火童》《青稞种子》……等得奖不断,有些作品已经译成英、西、韩、菲、泰、越、寮……等语文,并烧制成光盘,卖出各类授权,可说大获全胜。
光在台湾一地,至少售出参万套,营业额高达台币一亿以上。
他实践了诺言:走出台湾,迈入世界。

这就是「紫牛」。
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
很多人在制作童书,他做得跟人不一样,「独特」让他飞上枝头,也让远流涉入儿童书的市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扩大了经营范畴。
我们如今才理解当初如何以「差异化」形成「市场区隔」,以「特色」强分市场一杯羹。

写到这里,不禁想问:新蕾的紫牛何处觅?

浩正敬上2004年1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8:01:50 | 只看该作者
【写给编辑人的信3
关于「编辑」
高彦:
先引述我讲了一辈子的小故事。
我从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的名著《管理学》中读到一段文字,
颇受启发,我刻意把它编撰成一则小品:
三个石匠正专心于他的工作。
「你们在做什么?」一个路过的行人问道。
「我正在赚钱过活。」第一个石匠答道。
第二个石匠头也不抬,小心翼翼地修整着眼前的石块,答道:
「我要雕凿出最合用的石块。」
第三个石匠举首望向空旷的荒地,眼里闪着亮光,说:
「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三个答案都深获吾心。
我们既为每日三餐而努力,也为了维护工作职位而练就一身本领,更重要的是内心要有愿景(vision),否则至多庸庸碌碌过活,谈不上完成什么成果了。在努力实践理想的奋斗历程中,即使被不断击倒,仍然得跃身而起,蹒跚前行。
但我们的「愿景」是什么,要清晰地说清楚,可不是容易的事。
在揭示的愿景之下,让创意冒出头来,然后拟定编辑计划,一步一步付诸实施,配合财务调度和营销等支持系统,才称得上是一件可被推动的案子。
话,说来简单做来难,像上信中所提及郝广才之例,不失为可一再反刍的样板。

我又要讲故事了。
伊塔罗.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在《看不见的城市》一书,有一段颇具深意的文字,忍不住要与你分享﹕
马可波罗描述一座拱桥,他一块一块石头地仔细诉说。
「到底哪一块才是支撑桥梁的石头呢?」忽必烈大汗问道。
「这座桥不是由这块或那块石头支撑的,」马可波罗回答:「而是由它们
所形成的桥拱支撑。」
忽必烈大汗静默不语,沉思良久。然后他说:
「为什么你跟我说这些石头呢?我所关心的只有桥拱。」
马可波罗回答:
「没有石头就没有桥拱了。」
我认为每一个以编辑生涯为职志的人,都应把这段文字熟记于心,不可或忘。
(你从这则谈话里头得到什么启发?先想想,不要急着往下读,也许你有非常独特的领悟,不要被人牵着鼻子,放弃了自由思索的权利。)

从编辑工程角度审视,「桥拱」意谓什么?「石头」又意谓什么?
以及「桥拱」与「石头」这些看得见的存在之外,又是什么?
「桥拱」与「石头」彼此在既定空间里存有辩证关系,之外呢?
时间是一端,人──编辑大业工程师──也是一端。
假设「桥拱」意谓着一家出版公司,那么「石头」意谓着职员?出物品?还是隐性的组织架构或运作模式?之外,领导人和他的视野、器识、创新力、执行力又如何估量?
假设「桥拱」意谓着一个出版范畴──例如「儿童读物」,那「石头」就是儿童作家和作品,之外呢?当然是编者。桥拱的牢固与否与石头的质量控管、切磋的技艺、安放的位置等相关,其中任何一项发生偏差就会影响到整体形象,换句话说,也就不成为「坚实的桥拱」了。在解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之前,不如先回到编辑人(编辑工程师)的立场申论。
「拱桥」这个建筑构想是从那里来的?最初是谁拥有这个智慧创造了它?是谁聪明的懂得架设一座桥,把「作家」和「作品」按照心中蓝图黏合起来?

且举我主编的「实用历史」为例说明。
我虽不懂日文,但常陪深谙日本文化的朋友逛日文书店,日文书刊不仅装帧与设计精美,它们的内容也极其多样,以当年国内出版物与之相较,彼此差距不能以道里计。每次我都被书架上一本企管性质的《统领杂志》(President)吸引,有一段时期,它常以中国历史人物为封面及专题,光是这些,都足以让心怀「有为者当如是」的编辑动心。我买了不少这类杂志(我在远流工作时,曾购买完整五年的「统领」),并请朋友与同事解说内容。我发现一点:日本人是个实事求是的民族,杂志的内容都指明「知识是拿来用的」(彼得.杜拉克语),他们的「实用主义」观点深深感动了我,而他们如此认真研究中国历史人物及事件,身为中国人也不能不为之生忧,从那时起,「如何把历史和其他知识结合」并深入大众生活加以活用,成为我暗藏于心的衷愿。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实用历史」这组概念,我知道自己终于踩在泥土上,可以放手一搏了。
心目中的「拱桥」出现了,但建造桥拱的石块在那里?
没有稿源(石头)。
我亲自拜访大学历史系、所教授,希望取得他们的协助,共同开发这块处女地带,但被婉转拒绝,他们认为历史此一神圣殿堂不容亵渎,有一位年轻的研究所所长私下告诉我,他个人虽表同意历史的世俗应用不应偏废,但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众人为敌,历史学界的学风保守顽固,我终于领受了。
此路不通,另辟新径。
我把「建筑基石」(石头)来源分割成数块。
最快速的方法是去日本取经。于是专程赴日选书,买了一些书作为基石,另一方面在不同专长的作者群中觅寻有历史癖好的写手长期经营,先交换意见,把心里已有的方案拿出来请教,「商用25」这个概念,就这样找到了陈文德先生,他的《秦公司兴亡史》,奠定了他在此一领域的地位。在这同时,我抛出【中国经世智典全集】概念,将适合宗旨的经典古籍白话语译,寻求大陆地区杰出的中文系教授支持。很快的,我就能开列一长串模拟书单,在几十本书名中,大约嗅出「实用历史」的味道了。
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第一批五册在预约阶段就销售出近5,000套,金额达四百多万元,光在这一年,二十多本「实用历史」丛书就缔造出约三千万元营业额,可说大获全胜。
拱桥造好了,它是由很多最漂亮坚固的巨石组织而成──我们编辑人提出蓝图捏塑出心目中的理想形貌,它们诞生、成长并在书市中占有一席之地。
她是「紫牛」吗?
是。
她是「拱桥」吗?
是。
不能否认的──编辑寻找到她、定义了她、完成了她。

一个优秀的编辑人,迟早会知道「经营概念」的重要性。因为「概念」创生「领域」,由「领域」里催生「新生作家」──处女地带一旦开发成功,就成了自家独一无二的后花园了。
有些不了解出版工程的人,每每小看了其中从业人员,以为只需认识作家,人脉资源丰富就行了,不!这些只是人人需要的必备与起码条件而已,在运筹帷幄时,更需要一颗大脑袋。

编辑是什么?
任何诠释都只是片面的,和瞎子摸象没有不同,每多一次实战历练,它的意义就有了扩张和改变,换言之,我们不能固定它,那样只会窄化解释空间,反而局限自己去探索各种可能性的机会。

「紫牛」和「拱桥」都是一个变数x,它是anything,「代」入不同的项目,就产生不同的结果,试试玩一玩这个游戏,可能很有趣喔!浩正2,13'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8:02:38 | 只看该作者
【写给编辑人的信4

「整体」与「局部」孰重?
高彦:
必须再回到「拱桥」与「石头」之间的辩证关系,加以剖析。
忽必烈关心的是桥拱──彰显了形式至上的心态;而马可波罗关心的是构成桥拱的石头──特别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意谓着没有石头(内容),哪来桥拱(形式)。事实上,两者犹如皮与毛之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这种情况放在某个书系理解,就再清楚不过了。
没有杰出的作品,绝对支撑不了书系的长远发展,像缺了脊梁般,瘫成一堆泥,无法在书市占有市场。反之,缺了定位(positioning)和焦点(focus),只是书的集合(大杂烩),也无法凝聚爱书人痴迷的目光。前信所举「实用历史」的例子,因「被历史知识活用于现实生活」概念所吸引的读者,在《纵横学读本》《中国帝王学》《老子管理学》《秦公司兴亡史》《北宋危机管理》《曹操争霸经营史》《为政三部书》……等书中得到满足,他们对单一书藉的喜爱,很容易在简洁的概念下,投射到书系,进而认同整个书系。他们的购书行为变得非常疯狂,几乎是照单全收,你每出一本书,他们买一本书,甚至不太过问书的内容(要求消费者的求全心理)。
后来,我们归纳出「经营概念」「经营领域」「经营书系」「经营作家」四句口诀,就是从这些经验提炼出来的。

这个话题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但最后难免还要一问﹕
──桥拱重要还是石头重要?
──整体重要还是局部重要?
若非先有了整体(拱桥)意识,局部(石头)怎可能产生意义,使整条书系产生综效?反之,桥拱没有恰如其份的石头组成,也就不成为拱桥了。
这已是不辩自明之理。
至于「编辑人」于其中所占的位置,自更毋需赘言了。

回到新蕾自身审视,相对于天津出版集团(拱桥/整体)而言,新蕾是被分工、赋予特定任务的部门(石头/局部),出版范围似以童书为限(不知与少儿如何区隔)。但就新蕾来看,她是「整体」,而所出版的各种读物则是「局部」,所以描绘出拱桥概念的大蓝图(当然可以不只一座),自是急中之急。
新蕾的目录我反复读了多遍,有些很主观的想法,谨述于后。

首先,我必须承认,以台湾出版从业人员的立场来看,新蕾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我曾经跟一家甚具规模的出版社负责人建议出版一套已归属公共财范畴的「世界文学全集」;我认为任何一家重要出版公司,应以自己声誉树起经典之碑,去分食这片永不落架的书柜。
我发现你们已经做了(虽然和我想的不太一样),这是很紧要的奠基工程,令我印象深刻。
在此我先岔出一段题外话,谈谈「世界文学全集」和我的因缘,也借此申述我的出版信念。
约在四、五十年代,台湾书市十分贫瘠,一般青年学子所汲取的养份来源,主要是依赖坊间私下翻印二、三十年代大陆翻译的世界名著,所用纸张和印刷质量十分低劣,但在当时政治气氛下,能有这些书阅读已经要感谢上苍恩赐了。然后随着政经大环境日渐开放,一般书商也看到这个无本生意的商机,纷纷出书,弄得书市良莠不齐,零乱不堪。
到了七○年代,由沈登恩主持的「远景出版公司」异军突起,已是民间最活跃、最具魄力和影响力的出版社,他个子瘦小,人称他为出版界的小巨人。我和他共同投资成立「长鲸出版社」,他给我很多帮助。为了答谢他,我建议以「远景」清新的形象与市占率,打造一套100鉅册的远景版【世界文学全集】,将坊间芜杂版本统一于标准规格之下。我自愿负责筹划第一批10册,并亲自将《茶花女》重新编辑作为样板。上市之后,果然击败所有竞争者,建立「第一品牌」的声誉。
大前年,我在正中书局担任顾问时,斟酌书局过去历史和现况,以及既有书种与独特的销售系统,我针对性地提出两个企划案:
1.「轻经典」──选择适合青少年阅读,吻合轻、薄、短、小条件的世界名著100册,以小开本、精装、彩印面世。
2.筹印正中版「世界文学全集」
第1案「轻经典」首批六册推出之后,《动物农庄》荣登书市排行榜第5名,
不到四个月,共售出约12,000套,立即引起出版界的注意。
第2案「世界文学全集」则好事多磨,因总编辑换人而暂停。不久,正中陷
入动荡,案子只有搁置。
在此,我想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正中版「世界文学全集」还有机会以及怎么去做?
要是毛毛躁躁、草草率率地拿早年「远景版」的做法来个如法泡制,任谁也
知道必输无疑,因此必须让爱书人清楚了解「正中版」有何不同──和别人不一样,便是我们赢得胜利的础石。
读者心理常常是极其微妙的。
他们一方面怀旧,迷信古典──老的就是可被信任的、好的;另一方面他们
又非常善变,喜新厌旧彷佛才是人的本性(否则「创新」又从何来?),人性的繁复经常难以掌握。我们一面守其常──坚守经典;一面求其变──改变出版的组合方式和节奏。
我们规划的做法很简单:先假设不要去强硬地限定全集册数,不论是100
或33册不等,有没有可能以不同主题切割成数个单元。譬如,第一个推出的单元定名为「11个女人:文学史上不朽的叛逆女性」,11这个数字只是随手取用没有特别含义,这一单元可分批上市,当时预定打头阵的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配合电影剧照作为插页,以超低售价99元进占市场,并以此征求长期读者。第二个单元暂定为「英雄的乐章:7个永不屈服的奋斗者」……以此类推。究竟要做多大规模,则视主、客观情况而定。
在初期构想中,除了要以21世纪的眼光,慎选作品之外,必须用全新译本,并强调这是一套别无取代、最适合新一代阅读的经典版本(以上所云,仅从编辑角度言之,真正付诸实施仍需更多的计算和考虑)。

我们能否从上述经验推想﹕一个以童书出版作为经营全领域的新蕾,未来计划中,有什么推陈出新的构想?即使在类同的出版范畴,是否能做出别出心裁的作品?有人说,在众多卖面的店中,某家的阳春面比其他竞争者放更多面条,这就是竞争优势──差异化所形成的特色,即是赢得胜利的要件之一。

第二: 因为没看到2003-4的目录,所以讨论的基础均以2002年的出版物为基线,在这讨论基础上,必须承认:该有的,新蕾都有了。我能想到的,你们也都想到──不,应该说大家都想的都差不多。换个说法来讲,你有的人家也有,全国童书出版社之间,差异不大;你有一组作家,我也有;你去谈国际版权,我也谈;你做世界名著,我也不遑多让……。在这背景之下,不得不问:新蕾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什么产品基础上?核心竞争力在那里?
坦白说,在2002年的出版目录上面,看到的是四平八稳──也隐约感受到想伸出胳膊和腿的努力,但还没有具体地反映在出版品上(也许2003-4的书目已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即使只限定于童书经营范畴,新蕾所涵盖的面仍极庞大(表面上似乎狭窄,一旦涉入,可也是无限广阔,因为是以童书为中心,去涵盖一切)。台湾有一家很有名的「信谊学前儿童教育基金会」,只出版学龄前儿童读物,做得非常成功,她不求广博,「但取一瓢饮」的策略,精准地为自己定位,设立奖项,培养新作家,不但扩大了创作队伍,也提升了整体创作水平。新蕾承担的使命不同,当然不等同于信谊,信谊所触及的只是新蕾的「局部」,但信谊于成立之初,就跳出框框,不以地域自限,直接诉诸华文世界。
信谊的「小」,使她相对容易地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优势,结果她跃上枝头变凤凰,反而「大」了起来;新蕾的「大」,从学前做到少年──平均使用资源的结果,很难在同一竞争条件下,抛开各领域的竞争者。
事理似乎开始明朗,至于怎样迈出步子,就需要集思广益,动用众人之智了。

第三:前阵子刚好读到一段精彩的理论,我发觉可以一字不移地运用于出版经营。「台湾大学国际企业系」的汤明哲与李吉仁教授,指出企业成长策略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看到机会、抓到机会而成长,称为「机会基础成长策略」(opportunity
based growth),多数公司属于这种,但其崛起速度很快,而当市场消失,机会不见时,公司也就走入历史。
第二种则称为「能耐基础成长策略」(competence based growth),这是一种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成长策略。因为核心能力强大而成长的公司,通常都是好公司,且可长远。
用更白话的话说,时髦和流行都只是一时的,也永远追赶不及,搞久了反而迷失本性。只有认识清楚自个儿的长处在那里,并谦卑地去聆听市场的声音,在两者之间找到接头,把长处转化为市场所渴慕的产品,聚焦在新开发的领域,全力以赴,或许不失为一切考虑的起点。
祝你
新春快乐

浩正2004.2.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8:03:10 | 只看该作者
【写给编辑人的信5
两个「i」
高彦:
自从硅谷的电子业从云端坠下之后,处处响起检讨声音,最常听到的说法,认为归根结柢错认了「硅谷精神」。所谓「硅谷精神」不在「e」而是「i」,也不是指「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而是「创新」(innovation)与「想象力」(imagination),只有这两个「i」才是根本中的根本,才是永恒不变的。硅谷人忽略了它们,所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从事出版大业的人,何尝不是如此?一旦失去了这「两个i」,必将面对严酷的生存压力。所以,不论身处何位,都得时时以此自省,否则到头来连怎么「出局」都搞不清。
对于出什么样的书,我不习惯从一本书或一个人谈论,如前所述,我更关心一个领域的能否占有、一条路线能否发展。

1985年,我负责「时报出版公司」编务时,提出「在竞争力最小的领域,拓展出自已专属的市场」(参阅p.149),并订定四项细则:
──做别人忽略做的;
──做别人不敢做的;
──做别人不能做的;
──做别人已经做而做不好的。
两分力量放在众人公认的「逐鹿之地」与竞争者周旋,其余八分力量用于「开拓」新市场。
我在时报出版公司时,只开了个头,没等到收成;等我到了远流,在近八年编辑生涯中,我坚守这个信念,获致不错的成果。
「实用历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从无到有,创生新的市场,也成就了一些作家,作为编辑人,这是最大的安慰。
只有在同中求异,寻求新市场,才能令人刮目相看,这也是一种创新吧!

「创新」需要「想象力」,必须敢于放纵思维、任意翱翔,从既有规范中建立新平衡的支点;若不能接受试炼,只会唯唯诺诺、安于现状地墨守成规,最终的结果便是日渐凋零,一事无成。
在最新一期《亚洲周刊》有一篇介绍澳门的特稿,赌城澳门于回归后,锐意改革,予人面目一新。编者下的标题「将梦想极大化」特别引人注意,编者在按语中云:
「澳门──这个小城市的巨大能量,就是要将梦想极大化,但又要具有管理梦想的能力,避免耽于浪漫与空想,也避免梦醒时分的痛苦。因而『澳门之梦』的背后,是实事求是的努力,善用回归后珠三角及中国大陆融合的趋势。」
澳门强化「赌城」品牌形象,开放牌照让更多世界级的赌博企业带着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加入竞争行列,她肃清黑社会势力,打造公平的舞台,并建构「信息流」和全世界接轨,做到畅行无阻,一无凝滞。
她主动向香港伸出友谊之手,希望将两地「赛马」事业合并,把饼做大;又与内地广结善缘,引进观光大潮并提升服务档次;她地方虽小,志气却不小,全力邀请世界第一流的艺文团体来澳公演,把澳门打造成一座文化城。
澳门一连串主动出击,凝聚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市民意识──这是一个充满前瞻眼光和实践意志的明日城市,一时之间,似乎把骄傲的香港人比下去了,甚至连我都起疑了:难道澳门想取香港而代之吗?
很明显的,她要做东方永不被取代的拉斯韦加斯。
因此,她更开放、更包容;她的再造能力,使周边的城市黯然失色。她非常明白,若是不能在这大潮流中逆流而上,肯定会被冲刷的尸骸无存。
澳门的故事令人动容,「两个i」始终贯串其间,想的到就做的到──历史上所有的革命大业不就是最动人的实证吗?
新蕾必须主动寻找、拥抱「两个i」,我试着抛砖,看能不能引玉。

【思考1】:《哈利波特》席卷世界书市,能发掘得出中国版的《哈利波特》?
【思考2】:身高矮小的人,如何比比肩而立的巨人更高出一截?
第二题的答案很简单:站在巨人肩上就行了。第一题的答案就见仁见智,不易有一致看法。当第一、二题混合在一起思考,难度又增加了。
我们先说《哈利波特》。
这是一部幻想文学,它奠基于古远的「巫」的传说,把巫婆、扫帚、巫药、巫术……等纳入故事,也可以说──作者将「巫」之种种工具化,作为媒介,「巫」只是诱引剂,她创造了新的说故事的方法,而在西方铺天盖地的好莱坞式的营销大戏笼罩下,全世界没人能脱身于外。我从第一集读到第五集,除了一、二集还能吸引我好奇心理往下读完之外,越往后越勉强,为了了解故事发展,我逼迫自己翻完最后一页,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六十四岁的老翁,像我一样认真读完《哈利波特》了。
我没有白读。
《哈利波特》有很多特色,信笔拈来,即可略举数项:
一、从没有人把「巫」的故事说得这么趣味动人。
二、作者创造出一个巫民世界。
三、善与恶相持的永恒主题,使得故事得以绵绵不绝。
四、咒语学习与使用的趣味,提炼出新的卖点。
五、我们永远能陶醉于冒险、悬疑、冲突、解决的模式中得到满足。
六、处处看到人性中亲情、友情、师生之情的光辉普照。
七、普世价值的规范与启迪。
《哈利波特》第五集,在台湾第一刷就印了70万部,令人叹为观止,既羡又妒。听说,大陆在第五集印行之前,已经有人仿写出版,可见中国有创意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未遇「伯乐」。
新蕾大大可以扮演「伯乐」这个角色,而寻找「千里马」(我们梦魂所系的「紫牛」啊!)不正是编辑的重要任务之一?
但当「紫牛」已可以做「局部」的「基石」时,编者内心有「拱桥」的蓝图吗?
所有问题其实都环环相扣、生灭相系的。

相信聪明的你多半猜得出我要提出的构想了。
要能吻合上述两题思考题的题材,只有吴承恩的「孙悟空」。我不特别讲《西游记》,目的即在彰显「孙猴子」。这个构想能充分满足思考题的要求,我们既可站在巨人(经典《西游记》)的肩上,也能将孙猴子抽离出来重新塑造,从孙猴子出世、上学、成长经历写起,光是在校苦练「定身咒」「变身咒」「御云咒」「召魔咒」……各种咒语的过程,就有写不完的趣事。再想想永远长不大的「小飞侠:彼得潘」、漫游奇境的爱丽斯等所蕴含的童话质素,加以组织,也许不失为一条创新之路。我敢说,孙猴子悟空可以是中国版的《哈利波特》,孙猴子的童年应该是一个小顽童的冒险与学习之旅,是一部成长小说,要逗趣不要说教,要有让从「9岁到99岁」都手不释卷的内容(这一向是我当年主持儿童/青少年杂志时的宗旨之一,特别强调要津津有味)。
请试着想想看,假如你是活在当今的吴承恩,假如这位吴承恩幸运地是个儿童文学作家,你认为他会如何创作「西游记」里的要角「孙悟空」?
类似的问题在我主持「实学社」编务时已经提过,那时的「拱桥」是「大众读物市场」,现在不妨移动位置,绘出另一份蓝图。
在网络上看到浙江大学儿童文学系系主任方卫平先生谈及「低龄化写作现象」一文,其中有两位小作家特别引起我的注意:一位是9岁的大连男孩边金阳,他已经出版了《秦人部落》《时光魔琴》两书,后者被誉为「中国的哈利波特」,并已卖出国际版权(15万美元);另一位是8岁的北京男孩高靖康,出版了8万字的《奇奇编西游记》。可惜我尚无机会拜读他们的作品,也不知大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占之比重,故只能就资料所见惊叹一番。
我要说得是,我无意怀疑他们的才华,无论如何,他俩纤小的头脑,机伶百怪,远远超越了成人的想象力,可见得,当容许年轻的心、海阔天空遨游四海时,创造力将无远弗届,谁也不能再予束缚了。尤其是高靖康小朋友,他能慧眼独具,找到「经典再造」的空间,不由得感佩万分。
但这一块经典再造的领域,迄今还无人占领,也许一直有人尝试,但始终还无法取吴承恩而代之。
喏!这就是机会!
做这件事难不难?
难!
要是不难,老早就被人捷足先登了。
台湾的孩子从小看日本人画的西游记漫画和卡通,信不信由你,他们编绘的卡通片里,孙悟空还有个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呢!
荒唐吗?
不!可有趣极了。

我一再强调「两个i」的基础或可建立在四个原则上:「做人家忽略做的;做人家不敢做;做人家不能做的;做人家已经做而做不好的。」抛砖之后,将续谈另一个我末实现的梦想──我有一些未竟之志,是否可行,还有待更严格的检验。
下回再谈,祝好
问候纪总
周浩正2,23'04
──────────────────────────────────
【补记】
根据2004年5月19日「联合报」13版新闻报导:
美国「威尼斯人集团」在澳门投资的「金沙娱乐场」(约投资80亿台币)已在昨天开幕,打破赌王何鸿燊42年来独占澳门赌业的局面。
还不到开幕之时,大门前已有超过一万人以上等候进场。
何鸿燊于参观时乐观的预言﹕有竞争才有进步,饼会越做越大。
澳门特首何厚哗共开放了三张博彩牌照,美资占了两张(另一张属永利渡假村),电视记者访问「金沙娱乐场」负责人时,他说将陆续投资100亿美金,打造一条金光闪闪的赌城大街,把拉斯韦加斯搬来。他兴奋的说,将有13亿人等着排队进来,一试手气。
再记7月5日「联合报」14版报导:「澳门赌权开放后,7月4日又有一家新赌场『银河华都』开幕。『银河华都』由港资『银河娱乐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计划未来三年投资55亿港元,估计会为澳门增加大量就业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8:03:45 | 只看该作者
【写给编辑人的信6
经典再造
「新定本」与「新经典」
高彦:
你来信说到资金充裕与否的问题,值得一谈 。
假使事情都必须等到资金不虞匮乏时才动手,这世界未免太理想化。在台湾,我看过从不缺钱的公司(多半是公营性质的),却因未任用专才,导致亏损累累而频频替换总经理,最后一蹶不振,将江山拱手让人;目前台面上那些深具影响力、钞票满荷包的出版社,都是私人企业,大约成立于七、八○年代,从30万台币(申请出版社应自备的银行存款)起家,有些老板还得靠借贷筹集首运金,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历经险厄才有今天的局面。他们在最艰困的时期,天天到处调头寸,以便在银行下午三点半打烊之前,把所缺资金存入,好应付当日必须兑现的支票,否则跳了票,触犯票据法,是要坐牢的(这条恶法在10多年前已经取消)。而银行欢迎出版社开户却不肯贷款周转,因为他们认为书不能当抵押品,只是一堆废纸而已。但这些出版社在极险恶的环境下,走出阴霾,建造起自己的王国。除了天生的企业人本色:冒险性格、组织力、策略眼光和资金调度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用对人」与「做对事」。
柯林斯(Jim Collins)在所著《从A到A》一书中,归纳美国500大企业十五年来的表现,经比较、分析、整理,筛选出11家「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揭示它们成功因素首在「找对人」。柯林斯说人人都同意「选才」很重要,但少有人肯下定决心认真觅才。先找对人,再发展策略──这是此书最核心的观点,原书立论精辟,大陆亦有译本,请购来细阅,不再赘言。
人找对了,他自会组织经营团队,拟订经营目标,去做正确的事。远流出版公司总经理詹宏志找到郝广才,因而开辟出儿童馆,在绘本童书的领域,独占鳌头,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投资在他身上的钱,第三年就开始回收,还使公司增加不少资产(版权)。
顺便提一个重要的常识性观念:一个好的领导人永远是「做对的事」而不是努力「把事情做对」,这两者的分野,区别了领导才干的良窳。台湾当今活跃于第一线的出版人,或多或少均具有这些特质,他们没有时间犯错,否则将很快从激烈的竞争中出局,丧失对书市的影响力。

台湾虽是弹丸之地,内部竞争非常红火,人口才二千三百万,登记有案的出版社却有近七千家。台北出版公会最近发布的电子报,引述行政院新闻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在2002年,约七千家出版社中,曾申请ISBN的有2,385家,申请4本以上的有1,058家,全年新出版书种36,758种,以儿童读物/励志类为最多,实际销售额则以教科书及儿童读物分占1,2名,整个出版产业推估产值为530亿~648亿9千多万元之间,平均每家营收为4千零66万6千7百元(不含营销通路),每天出版新书达100种。
请试着想想书店店员每天面对排山倒海送来新书的压力,也请想想出版社面对如此残酷杀戮战场的生存压力──能活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面临生死存亡的民营出版社,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天天思索着「如何活在今天,还要活在明天,永续经营下去」;不断寻求人才与新的出版构想,便成了领导人的首要使命。
总而言之,钱固然重要,人更重要。有钱的老板都非常谨慎,不愿轻诺,像「实用历史」事后证明大获成功的构想,从提出讨论到付诸实施,整整耗了一年半的时间,我可还是这家出版社拥有实权的总编辑呢!
但若一旦获得信任,就有机会「一」搏了。
至于其中有些不足与外人道的经营窍门,未来再找机会说明(也许你们早已做了),现在回到「经典再造」继续讨论。

为什么要「经典再造」?
答案很简单:因为是个大商机。
但关键在我们能不能重塑经典,站在原典的肩上写出「新定本」。
譬如说,取吴承恩《西游记》而代之的「顽皮王(捣蛋王、破坏王)孙悟空」(虚拟书名),是否能真正走进成长中一代的心灵,将西天取经的81难,转化为「成长故事」?
年轻、充满创意、不甘墨守成规的现代吴承恩,怎能忍受J.K.罗琳只用了一点儿魔法,就从《哈利波特》赢得了超过10亿美金的报酬?
一个活在今日时空背景下的吴承恩,会怎么写他的《西游记》?
《顽皮王》的<首部曲>会不会是:
「孙悟空上学啦!──魔法学校1年级生的10堂课」
你猜一猜,像这样的纲要,能不能迅速拟出100篇?(我很想杜撰另外99篇篇名,不过这似乎不该由我来做)假设每篇6~8万字,配置大量精美的想象画,制作成每册220页左右、特殊开本的软皮精装书,再加上灵活的营销点子,我相信必有斩获。
故事内容应该切合孩童天真活泼、喜爱冒险、好奇、捉弄人的天性,万万不可扳起面孔、非得「文以载道」地去承担太多不该羼入的假道学似的命题,《汤姆历险记》就是好榜样,不和他们站在一起成为一国,是打不进孩童内心的。

孙悟空故事的再创作,诚是一大挑战。在物色创作者时,或可放眼于成名童书作家之外,一般而言,成名作家的肩上往往承荷了过重的使命,再加上个人已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必须予以尊重──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培植新的写手──当然,台面上的专家学者一定要设法赢取他们的支持。
人们常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小读者们的眼睛也是,他们非常清楚什么作品才能击中心弦。缺少童趣的作品,很快回归市场基本面,它的最终命运,就是躺在仓库与时长存。
所以,为了跳出框框,也可试着组织一个写作班子,精挑成员,一同编撰情节,再由文字运用纯熟者执笔完成,共享一个笔名。但依我的个性,我会不惜成本设立大奖,从来稿中挑选合作人选,和他一起编织大梦。
既然一开始就决定写出「新定本」,就必须抱持非成功不可的决心,只有走在所有竞争者前面,先驰得点,「新定本」才有机会走进市场,「新定本」一旦生存下来,这即是「新经典的诞生」。
「经典再造」是一项艰鉅的大工程,它奠基于出版经营者的策略抉择──当你企图建立「竞争优势」时,手边有没有和竞争者在市场上完全区隔的产品,展现出自己产品的「独特」与「卓越不凡」?经典再造工程绝对是一块「再迟疑就来不及」的大领域,它能形成竞争优势,它离经典不远,因为它来自经典。对出版人而言,它具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而一旦占有这块版图,是可以独吃上一辈子的。这样的故事若创作出来,它就是如假包换的「紫牛产品」了。
难道你认为新蕾应将「经典再造」拱手让人吗?

除了《西游记》,还有太多作品及其书中人物(角色)可赋予新的意义加以重塑。例如:《封神榜》里的哪叱,他法力无边,武功盖世;他不喜欢束缚;他自定规矩;他一直在寻觅真我──像潘彼得一样,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我想这类例子太多,留在下信再加叙述,你不妨也拿出纸笔,放肆一下想象,记录下来,说不定蹦出一个了不起的创意。
在「经典再造」的企划中,我同时酝酿另一个「中国儿童守护神」大梦。梦梦相系,一梦牵一梦,希望能美梦成真。
祝天天有梦
问候纪总

浩正3,1'04
─────────────────────────────────
另:【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四册收到了,谢谢你们。我有一些看法,下信中一并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5:49 , Processed in 0.08520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