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的革命之路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2:5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的革命之路
作者:李多钰 内容来源:《智族GQ》   
基于成功学的教育思想已经将校园变为战场,诗歌与理想已经一去不回。





罗宾·威廉姆斯在8月11日的自杀注定是这个暑期最让影迷震惊、迷惘的消息。他是银幕上最温暖人心的喜剧形象;因为那部堪称不朽的《死亡诗社》,他又成为一种教育精神的代言人,激励着不断追寻诗意人生的人们。“船长”抑郁而终,没有人想得通这个问题。
虽然罗宾·威廉姆斯一生中作品无数,最耳熟能详的肯定不是《死亡诗社》,我还是要为即将到来的开学季追念一下这部无与伦比的教育电影。
25年前,《死亡诗社》在美国公映。这部电影反思的是50年代的美国精英教育:一群在威尔顿学院就读的高中学生,如果不出意外,他们将按部就班升入常青藤大学,成为又一批稳固的美国中产阶级,过上平静而无波澜的生活,英文老师基廷的到来打破了校园的平静,他鼓励学生“抓住当下”,遵从自己的内心,诗意地生活。便是这样一点星火,点燃了学生们心中的灯塔,也引发了意想不到的残酷结局。
我看到《死亡诗社》,已经是10年后的事情了。我一直误以为这是一部属于80年代大学校园的电影,只有60后和70后才能看懂。暑期跟几个90后的小朋友推荐了这部25年前的电影,没想到他们也非常喜欢,毫无年代的隔阂感。这大约跟他们熟悉的《哈利波特》有关:片中的威尔顿预科学院,有一个带拱顶的学生礼堂,像极了霍格沃茨;它有无趣的老师,让人联想到斯内普教授;一个名叫“死亡诗社”的地下社团,简直就是“凤凰社”的翻版;少年基廷留下字迹的那本《五百年诗集》,和“混血王子”留下的那本魔药课本有着同样的符号学意义;而基廷老师,则像邓布利多校长一样,是学生们的精神领袖……
这么说,并非轻视90后小朋友,我要说,他们之所以这么热爱《哈利波特》,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还在于哈利波特跟老师们斗争的快感。当然,细究渊源,孩子们有更深的理由热爱《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的故事虽然来源于60年前的美国,其情其景,和当下的中国,却恰好踏着一致的步伐——基于成功学的教育思想已经将校园变为战场,诗歌与理想已经一去不回,一边是威权社会的考试重压,一边是消费社会的功利虚妄,孩子们身处其间,焦虑与虚空轮番折磨,他们的青春梦,比起我们,又要复杂困难得多,而他们对于基廷老师的需求,也要热切得多。
无论中西,教育革命向来很难在校园内小范围成功。
即使在电影中也一样。
2004年,法国人拍了一部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长相平庸的马修老师来到“池塘之底”(一个聚集问题少年的寄宿学校)当学监。这所学校的校长此前一直采用暴力高压的方式管制学校。马修组建学生合唱团,用音乐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校的气氛,学生们在合唱中学会了分工、合作与感恩,但是他的音乐实验最终以他被赶出学校告终。   
2011年,艾德里安·布洛迪(《钢琴家》)在《超脱》里饰演了另一个英文老师亨利·巴赫特,他和基廷老师一样,有一颗诗人的心,他比基廷还要再多一副天使的面孔和心肠,他一边传达文学的真意,一边传达爱与关怀,而事实上,他自己从来也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爱。为了避免与学生、同事产生太多感情,他选择成为一名代课教师,在每一间学校只停留很短的时间。在一间落魄的公立学校,巴赫特的到来引发了一连串事故……巴赫特最终不得不离开,而学校也面临关闭。
在此类有关教育题材电影里,几乎所有试图做任何微小改变的老师都要承受超出预期的压力与结果,很难发现一个全身而退的老师。
比如说基廷老师,他反对用数轴来丈量诗歌的伟大,他一再强调的只是让学生们抓住当下,只要抓住当下,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就会产生无与伦比的诗意,连最害羞的陶德也会说出——
“真理像使你的脚发冷的毯子
你拉它
却永远不够长
你踢它打它
却永远无法覆盖住任何人
由我们哭着进入此生
到我们垂死离开此世
它都只能盖着你的脸
任你悲叹哭泣与尖叫”
像这样让学生们由衷惊叹的诗意、创造力,却会面临最大的阻力,直至最纯洁的灵魂在重压下不得不选择离去。
马修在“池塘之底”的经历也一样,那些在歌声中找到爱与尊严的孩子们,最终不得不用歌声和他们敬爱的老师告别。
巴赫特更加悲惨,他用关爱来治愈学生的成长创痛,但是他的关爱并没能让胖女孩得救,反而让她选择结束生命。
史泰龙的透明海上监狱可以“金蝉脱壳”,肖申克监狱的墙壁可以经年累月一点点挖穿,坎凯西的疯人院可以飞越……威尔顿学院却始终无法突破。
为什么?
《死亡诗社》主题曲名为“基廷的胜利”,我想,这部悲伤的电影,其实并没有谁是胜利者。被点燃的孩子们站上课桌,目送基廷先生离去,那是基廷所能获得的唯一的安慰。如果看过原著,你就会发现,这样的安慰也是虚构的,那个激情四射的基廷老师,最后生了癌症去世了。
而罗宾·威廉姆斯的去世,或许那恰是原著现实性的一个悲伤注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6 01:15 , Processed in 0.0700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