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文质:隔代抚养已成事实时,父母要做好三方面的交流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4 03:2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文质:隔代抚养已成事实时,父母要做好三方面的交流
我孩子在一周岁之前是他的奶奶带大的,在一周岁之后,因为我感觉到隔代教育有一些问题,所以就由我自己带了。我觉得,奶奶带孩子最大的缺点就是老人对孩子比较溺爱,在教育方法和观念方面,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存在明显的不利因素。
比如说在我儿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孩子经常会摔跤,我的主张就是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我觉得人必须经历一下这个过程,他自己体验到了,孩子才能慢慢学会走路。但是我婆婆心疼她孙子,舍不得他摔跤,而且她经常埋怨这儿,埋怨那儿。孩子摔跤了,她不是说都怪那地不好,把我孙子给摔了;要不就说这拖鞋怎么不长眼睛呢,给我孙子绊倒了。
我觉得,家长应该从小对孩子渗透一种责任意识。孩子摔倒了,肯定会有自己的原因。虽然他现在很小,但是这样的状况持续时间长了,在他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什么事都没我的责任这种印象。孩子奶奶的这样的教育,不单单是溺爱孩子。我婆婆跟我关系特别好,她非常善良,我不忍心去阻止她这种行为,我怕伤老人的心,自己也很矛盾,不知道怎么办。
早期的情感缺失将影响孩子一生
西方很多经典的名画里面,圣母都是抱着自己孩子的,为什么始终抱着?因为这种抱着孩子的方式是最接近在子宫里的状态的,能够使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使他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被保护的亲切的感觉。
20世纪意大利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多年的临床实验发现:一个孩子在一个班级里面和其他孩子遇到的是同样的老师,他的受教育程度会与同龄人很接近,但是品行、心理、生理方面差异会非常大。如果有问题的孩子的病因是在童年烙下的,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即使后来遇到特别好的老师,改变起来也很困难。
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重视孩子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都不为过。
在孩子早期的成长过程中,最好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生命中的情感缺失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由祖父母全权负责教育孩子,容易因为祖父母的补偿心理导致对孩子溺爱。所以说,隔代教育要尽量作为一种补充性的教育而不是主导性的教育。如果客观条件实在不允许,隔代抚养与教育成为必然的事实的话,父母要做好祖父母、自身及孩子三方面的交流。
 据一项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岁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总数的一半。(2011年03月21日《羊城晚报》)
孩子过早离开父母,哪怕在学业上不受影响,甚至事业上不受影响,但是那种情感上的空缺所造成的恐惧、不安全、无归宿感,是终生都很难改变的。
这里我想讲一个例子。我的一个同学,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因为夫妻俩工作特别的忙,她就把弟弟交给爷爷奶奶带,哥哥自己带,弟弟周末回家。从后来的发展情况来看,这让她非常后悔。哥哥各方面都成长得很好,弟弟学业上出了问题。学业问题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孩子从小就有种被遗弃的感觉,性格上就特别自卑,不开朗,不自信。包括他的哥哥后来都意识到了这点,也跟他妈妈说,你要更多地帮助弟弟。
我的这位同学跟我说,要是人生能重新来的话,她宁愿放弃工作,自己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因为她明显看出来,孩子不仅仅是学业问题,孩子的性格、那种积极生活的态度都缺失了。
事业成功人士的家庭也经常忽视对孩子的陪伴与细致的教育。我去年在山东、上海、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让我很震惊的:百分之八左右家庭,父母竟然在一周的时间里面都不能跟孩子说上一句话,这些父母对孩子最基本的责任都没有尽到。当这种家庭的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首先想到要求助的人不是父母,甚至也不是老师,而是他的朋友。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也就比较容易受到坏人的诱导而误入歧途。
我们做过社会调查,问孩子你最崇拜的人是谁,很少有回答说是父母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没有了,对孩子成长的指导性也丧失了,这是中国家庭教育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
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不仅容易造成父爱母爱的情感缺失,而且跟老人在一起生活本身就意味着与各种不安相伴,让老人负担孩子的成长本身就容易遭致某种病态的生活形式。最近我在《南方人物周刊》上读到一则故事,看完后感觉特别心酸。故事说的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被母亲寄养在外公家里整整十一年,起初,外公对“我”还是比较疼爱,但几年之后,外公突然态度大变,“外公再也没有对我笑过。他总用一贯严肃的声音骂我,骂我越来越野,连吃饭都要人请。”作者一直不能明白外公的态度为何会发生那么大的转变,直到外公去世几年之后,作者无意中翻到了一封外公写给母亲的信,这才理解了外公对待自己的方式。信中写道:“我是对他严厉了点,但是一个没爹没娘在身边的孩子,放在爷爷或者外公家的,哪个有好的出息?不是偷鸡摸狗就是地痞无赖,这个你不是不知道。我不想他的一生就这样毁了。”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公”的焦虑、无助和愤慨,不甘心接受外孙的“没出息”,但又对改变现实无能为力,所以整个生活就显得十分不安。
孩子即使不是远离父母双方,而是跟父亲或者母亲一方生活在一起,其实还是会有欠缺的。父亲这个角色有更多的社会化色彩,母亲跟孩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血缘的、血肉一体的联系。我们曾经提到过的《“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中,父亲和母亲教育孩子的风格就很不相同,父亲的批评与鼓励,更多的体现的可能是一种社会评价的尺度,这个社会的评价对九岁以后的孩子——他的个体生命社会化的程度加快特别重要。而母亲的鼓励,可能更多的体现的是爱的温暖。
从孩子成长的普遍性意义上看,在孩子零至九岁期间,母亲这个角色是最为重要的。孩子三岁之前,母亲不要轻易离开孩子。有时候哪怕是离开三五天,一周,半个月,都可能会对孩子有难以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会立即出现,但可能会在孩子成长的某个过程中体现出来。对于某些特别敏感的孩子,这种影响尤为严重。
孩子九岁之后,父亲的角色就变得更重要了。在这之前,父亲越早有这样的角色意识,越早介入,关注、引导、帮助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越有利。
有很多母亲曾经跟我说:“我的孩子很软弱啊,很没有自信啊,缺乏男子气概啊,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也不像女孩。我该怎么办?”我就问她们:“是不是孩子没有跟父亲生活在一起?”她们说:“是的,他父亲很忙啊。”我说,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些现象的发生跟父亲角色的缺席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作为父母而言,非常重要的就是这个责任意识。爷爷奶奶是可以帮你做一些事情,但是教育孩子的责任在你的身上,这个责任你不能轻易地让出来。如果你完全让出去了,看上去爷爷奶奶帮助你带孩子,你获得某种释放,但你也同时错失了在孩子生命成长最重要时期,通过给予他的哺育过程,让他产生对父母的这种归依感、安全感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4 20:20 , Processed in 0.08517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