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之江大学校歌及其他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04:1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之江大学校歌及其他

作者:张宏文


  一位1946年毕业于之江大学的浙大老教授,将他珍藏了数十年的之大校歌复印一份给我。
  歌词用中、英两种文字,作曲是H.H.Godfre,作词是Marsiale,歌名中文是《校歌》,英文是Fair Hangchow。
  H.H.Godfre是20世纪初美国音乐家,其作品《大学日》曾获美国1916年度音乐一等奖。Marsiale是著名教育家马叙伦先生的英文名字。
  马叙伦(1885—1970),余杭人。1902年肄业于杭州府中学堂,1908—1912年在浙江两级师范任教。参加同盟会,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五四新文化运动。1921年后历任浙江第一师范校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1946年在杭州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1949年代表民进参加全国政协筹备会工作,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教育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需要指出的是,“以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及“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并获得中央人民政府采纳的建议,均是由马叙伦提出的。
  1917年,马叙伦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到“五四运动策源地”的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1921年马叙伦回到杭州,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而此时主管之江大学的,是它的第三任校长司徒华林(Warren H.Stuart)。司徒华林是曾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的二弟,1883年出生于杭州耶稣堂弄,十五岁返回美国学习,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10年重返中国,从事宗教和教育工作。1916—1922年期间,任之江大学校长。
  司徒华林在之大校长任期内,将获得的大量捐款用于学校建设,学校的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为此,他认为需要一首能浓缩成绩、展望未来的校歌,以鼓励师生继续努力。于是他代表之大,请熟悉之大情况的马叙伦撰写歌词,马叙伦欣然允诺。
  此后,他又请美国音乐家H.H.Godfre配曲,按中文歌词大意写了英文歌词,还按美国人的习惯,给《校歌》取了一个英文名字Fair Hangchow(美丽的杭州)。这首由中国人作词、美国人作曲的之大校歌,启用于上世纪20年代。
  比较中、英文歌词,我们能感悟到中文歌词比英文歌词的内涵更为丰富:

  门对江潮,沧海日,六和月,万山环立仰秦望。学以济时,诚为体,仁为用,服膺校训为民光。唯之江是我母校,雄秀甲天下,学府辉煌!齐努力,东西文化阐扬,济济沧沧,英才共一堂。猗欤休哉祝之江,千秋万岁无疆!猗欤休哉祝之江,千秋万岁无疆!

  歌词引唐宋之问《灵隐寺》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一句,配以 “六和月”、“仰秦望”,指明之大校址位于面向钱塘江,旁依六和塔的秦望山。随后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言行一致,不作空言”、“文化问题择善而从”等,浓缩于歌词“学以济时,诚为体,信为用”,“东西文化阐扬”之中。
  20世纪初的学生,大多熟悉古文,因此歌词中两次出现文言赞美叹词。
  对于不了解教会大学在中国发展史的人,可能会奇怪这首没有一字涉及宗教的歌曲,为什么会被之大接受。这是因为,中国的教会大学虽与西方殖民主义相伴而来,其初始阶段又主要为基督教的传播服务;但到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民族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下,这类学校不能不作相应的自我调整,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大校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决定接管各地“接受外国津贴的教会学校,维护国家的教育主权”。坚决贯彻这一方针的,正是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教育部长(1949—1952)和高教部长(1952—1954)的马叙伦先生。

1921年,任北大教授时的马叙伦先生(同年回杭州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1920年代,从钱塘江上看之江大学,前面两座楼为学生宿舍,后面为办公楼和教学楼。


从钱塘江上看六和塔。左面为之江大学校舍。

1950年,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向各地高校赴京参加暑期学习班的老师作报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6 00:58 , Processed in 0.08611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