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思想史》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23:3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读书之《中国思想史》作者:生活在别处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葛兆光著

   该书分为十三个章节,具体为:(1)古代中国的“天下”,现代世界的“万国”(2)从婚礼丧仪想象古代中国(3)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4)佛祖西来?众说纷纭的佛教传来途径(5)佛教征服中国,还是中国征服佛教?(6)似佛还似非佛:话说《坛经》与禅宗(7)大慈大悲观世音:民众的佛教想象(8)古代中国的道家:从老子到庄子(9)永生,如何永生?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上)(10)幸福,如何幸福?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下)(11)古代中国的两个信仰世界(12)从风水说到阴阳五行(13)结语:文化,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该书的基本观点如下:(1)讨论古代中国人是如何理解世界和中国自身的,即理解中国世界观念的一个基础。(2)介绍古代的婚礼和丧礼,通过这些日常礼仪看古代中国的家族、生活与伦理。(3)介绍孔子和儒家如何从这种伦理基础上,拓展并形成有关国家和社会的政治学说。(4)讨论佛教如何传入中国,以及佛教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从观音信仰和禅宗学说两个个案,讨论佛教如何在下层和上层传播,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5)讨论中国本土的学说和宗教即道家与道教,讨论道家的人生态度与生命观念之外,也介绍道教追求永生和幸福的知识。(6)关注古代中国一般民众的知识、行为和信仰,讨论古代中国两个不同的信仰世界,讨论深刻反映古代中国传统思维的风水知识及其命运。(7)古代中国的历史与传统延续性相当强,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可以更深入懂得现代中国社会,因此希望读者透过古代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中国的延续,理解当下中国的文化世界。
   《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001年。

《中国思想史》2007 复旦大学版
    本书共分三册,即《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和《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其中,导论部分着重阐述了作者的研究视角、资料取舍和写作思路,在全书中完整而独立。主干内容则以独特的观察与理解,对上古至七世纪以前、七世纪以及十九世纪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作了历史性的描述与阐述。
   【第二卷概述】这一卷主要讨论的是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其实,现代中国人常常说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种所谓古代中国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传统,应该说,并不是秦汉时代奠基的那种古代中国思想,而是经过唐宋两代相当长时间才逐渐建构起来的新传统。在八世纪的社会变乱之后,由于一统而变得平庸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发掘历史资源,围绕着重建国家权威和思想秩序,人们借助旧学开出新知,提出了种种问题,终于在传统中求新变,在宋代形成了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新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在经历了“道统”与“政统”也就是文化权力和政治权力短暂分离的历史后,十三世纪前后,中国确立了新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也由于这种观念的制度化和世俗化,在那个时代形成了古代中国伦理的同一性。可是,经过元明两代,当十六世纪的中国开始从“天下中心”的朝贡想象逐渐进入“万国”的时代,这种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却渐渐出现了深刻的裂缝,尽管明清嬗代,曾经有一度在表面上弥合了这种裂缝,暂时在公众和政治话语层面上,重建了同一的思想,但是,这种公与私的领域之间已经分裂的传统,终于在坚船利炮的压力和诱惑中开始瓦解,特别是1895年中国被日本所败,在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觉下,中国开始按照西方的样式追求富强,走上了向西转的不归路,由此激荡出现代中国的种种思想。 

     思想史视野的拓宽,使我们注意到被传统思想史忽略的部分,理清了在传统思想史中有着重要地位的精英思想的渊源。原来,在传统思想史中难登大雅之堂的星占卜筮、房中养生、兵家阴阳,却在实际的生活世界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阴阳、黄老、儒法,这些对后世有至深影响的思想流派,竟与星占历算、祭祀仪轨、医疗方技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思想并不仅仅是天才们的想法,也深深地植根于普通人的知识、观念中。或许这种实际存在于普遍的社会生活中的知识与思想的接续和演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历史,或许正是这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日用而不知的知识与观念才真正主宰着社会生活甚至历史本身。
     当思想史真的改变了自己的叙述角度和观察框架,把过去并不那么精英和经典的文本也当做构筑思想史语境的资源,那么,那些平时并不被重视的信札、书画、年历、日记、公文、广告以及其他的种种资料,就会进入思想史的视野(葛兆光:《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 。
   
   我感觉你对葛兆光和侯外庐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商榷之地
    侯外庐及其弟子张岂之等人的著作,其思想史走的是传统的精英人物思想传记方法,虽然其著作中不断强调人民大众的决定性,可是由于在对经典的诠释上,人民群众并没有相关著作,所以他们的思想史依然是精英思想史。
而葛兆光试图走另一条路,就是侯外庐们所希望的那条,考察整个时代中的民众思想,至少在明代以前,整个中国普通民众的思想在儒释道三者中,更容易受到佛道的影响。传统的儒家精神实际上是对读书人有影响,而佛道才真正渗入中国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其原因当然复杂,比如和它们各自目标对象定位的不同)
而这也是为什么在思想通史的描写方面,侯葛所出现的重大不同。

    我同意葛兆光走的是社会思想史这条路啊,在他之前基本上全部是精英思想史。这个不仅仅是侯外庐和葛兆光的区别,也是冯友兰、韦政通、钱穆等人和葛兆光的区别。以前的思想史偏重哲学史,而葛兆光想偏重文化史。毕竟葛兆光先生比较“现代”,受了很多西方思潮的影响。这些在他那本书的导论里面就说得比较清楚了。但是这个和他论佛道出彩并不矛盾,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介绍的时候是不严谨的,只是说了一下我的直观感受。至于对于侯外庐的评价,我的确轻率了点,因为我没有认真看过他的著作,只是浏览了一下,觉得马克思主义的气氛非常浓重,然后就没有看下去。这个和我当时的叛逆心理有关系。

   呵呵……我也觉得如果是应试的话还是看书本吧,我刚才推荐的那些书主要是拓宽知识面的,对于思想史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中国思想自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其中一些核心思想观念、基本价值原则和生存方式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理论结晶,是中华民族记忆力的基本形式。记忆力对个人、民族都是生死攸关的东西,但两者有很大差别。要使整个民族世代记住某件事,某一经验或教训,仅靠讲这件事,宣传这件事的方法不行。关键是要将其上升为理论化的观念、概念、礼制,演化为社会风尚,成为大众意识,这种意识代代相传,就渐而沉淀为民族精神。如秦代暴政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为了使这个灾难不再重演,汉初君臣全面反思了先秦思想文化,形成了黄老思想,创立了经学,确立了仁政,三纲体系。它们从理论上阻止了秦暴政重演,通过教化,成为社会共识,且为中国人世代认同。这种认同,就是民族记忆力的表现。

     中国人讲“平平常常才是真”。平,是横向讲,普遍于天下;常,是纵向讲,贯通于古今。传统中国人坚持认为,人生真谛,人生大道理、大智慧,是存在于平常生活,平常道理之中,只有在人伦日用中寻求。平与常合成平常,最能体现中国人之价值之源是存在于人伦日用之中。禅宗曰:“平常心是道”,“砍柴担水无非妙道”。故人得道求道只须从人伦日用求。指导人伦日用,或者说,人伦日用所蕴藏的人生道理与智慧,则是积淀在伦理道德之中。中国人的最大理想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之为圣人,就在其道德修养达到人生最高境界。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思想要重视伦理道德,并把伦理道德置于政治思想之上。
中国人认为,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孔子曰“为仁由己”;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程朱曰:“性即理”;陆王曰:“心即理”;禅宗曰:“灵山只在我心头”。这些言论都证明了一点:在中国思想大框架中,人要成为圣贤是自己的事,不要西方的教会、教条及象征仪式,关键是人的自我修养,要激发良知良能,故强调“自省”,反求“诸己”,正心诚意。
学中国思想史,实际就是学习什么是中国人,以及学作中国人。注意,中国思想史中的人和民(公民)是两个不同概念。人的对立面是禽兽,民的对立面是罪犯。
思想”是外来词,在我国典籍中与“思想”一词含义相近的词,有“道术”、“百家之学”、“说”等。近代梁启超、钱穆将它们归结为学术史。中国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内容大体相同,近代学人用“思想史”一词也始于“学术史”,如梁启超1926年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了“学术思想史”概念。

    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虽比较注重哲学方面,并隐然以儒学为道统,但其道统的确立却是在对思想的历史过程的叙述中展开的;又如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从当时流行的思想范式出发,比较注重确立中国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道统”,但是,他们也同样没有离开思想的历史进程来确立什么道统。更何况,注重思想的内在价值和理路,并不意味着就是要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著就很注重阐发各家思想在哲学或政治学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它们并没有明显地确立某种思想作为道统,更没有把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作为自身意义之所在。事实上,在我看来,思想史的意义恐怕既不在于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也不仅仅在于叙述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而是要在对各种思想的历史过程的叙述中,展示思想的内在理路和外缘影响[8],确定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内在价值。在思想史研究和撰述中,历史的尺度和思想的尺度是统一的,也是不可偏废的。

     我写 《中国思想史》的经验比较复杂, 因为那是两三千年的历史。写《十九世纪思想史》, 也是看到一位长辈, 就是钱穆先生——他在传统学术方面很有成就, 现代这方面可能差一点——他半个世纪前在台湾写了一篇文章。就是为纪念民 国50 年, 台湾一本杂志出了个专号, 他有一篇文章, 叫做《五十年来的中国思想》。文章里有句话, 我看了有点生气。他说中国20 世纪, 50 年来的思想界是“一片空白”。你知道很有学问的人有时也会讲荒唐话。因为钱穆先生代表传统主义, 代表传统派, 他对代表五四运动这些西化的人非常痛恨, 非常排斥, 而整个五四运动以后的思想主流不是中国传统。20 世纪, 你要找一个思想主流的话只有三个字可以代表, 就是“反传统”。从五四运动到后来的毛主席, 一连串的“反传统”,“反传统”就是20 世纪最主要的一个潮流, 而钱穆这位老先生是以“传统”为己任的一个学者。所以他非常痛恨五四运动以后这些思潮, 因此他就抹杀了这些思想, 说50 年来的这些思想是一片空白。我当时看了这篇文章以后, 就想我将来一定要写一本50 万字的书, 看看这里面是不是空白。当时我就是这样想的, 也是年轻的时候, 50 年前了。我那个《十九世纪思想史》有60 万字, 如果这位老先生——可惜没有机会看——要看到的话, 是不是一片空白呢?所以, 有时候这种刺激是无形当中的, 因为这个无形的刺激, 就发展出我很重要的工作。你说是空白, 那我试试看, 我可以写 60 万字很有意义的内容出来。我的老师说你不要幻想, 这种工作非常困难的。没有关系, 每个人都是经过困难来的, 那我们不怕困难, 迟早有一天我会把这个梦想实现, 在这方面, 我们都能够做得到。

《我治中国思想史的经验 ——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讲演》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354918/
《中国思想史》后记
http://www.gmw.cn/01ds/1998-06/24/GB/204^DS716.HTM
现代中国思想史
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huanggua80&CategoryID=0&nid=11359219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写法漫议
http://www.studa.net/lishi/060405/0822565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17:26 , Processed in 0.1555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