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警惕“小文人”习惯的作文教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5:4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警惕“小文人”习惯的作文教学作者:曾扬明
警惕“小文人”习惯的作文教学
福建   曾扬明
    最近几年,我们的作文教学,无论从老师指导课,还是学生自主表达课,都期待学生妙笔生花,也就是热衷于美词佳句,追求表达有感情,选材能典型,生动而感人的文字效果,我们称它为“小文人”作文。应该说,这样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课程目标之一。但,如果追求文字上的修辞,一味地制造“伪生活”,在技能技巧上下功夫成为作文教学的一种习惯,忽视学生言语思维或作文的、功能,作文就会成为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最怕作文,也就无可责备了。
    “小文人”教学习惯,也不能怪我们的老师,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几十年来,都是这样过来的,“小文人”缘于追求作文分数,从来不用考虑“我”为什么要写。先看课标中的描述: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二学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第三学段);
“有趣的”“最受感动的内容”“感情真实”,类似的概念折射出我们中国作文课程的文学化心态。什么事情容易受感动?感情如何才能真实?不管在教师眼里,还是学生心里,似乎只有用上华丽的词藻,加上句式体式上故弄技巧,即表达上文学化,才能让读者感动,让文字有感情。我们不妨看看学生习作和老师的评语:
童年像一个火红的太阳,照亮着我前进的路,每一束光,都代表着一件有趣的事。有一束光,最闪耀,这件事就是帮妈妈买盐的事。
在我很小的时候的一个星期日,妈妈在做菜的时候,发现盐用完了,妈妈就叫我去买盐,于是我就打着一把伞,下去买盐,我跑到旁边的超市去买盐,买了盐,我急急忙忙的跑回去,结果,在路上摔了一跤,盐袋子打开了,雨水淋进袋子里了,我的衣服也打湿了,我连忙跑到楼栋里面,因为我怕妈妈说我,所以不敢上楼,于是,我在楼下想办法,忽然,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个想法:洗盐。我连忙跑到家门口,偷偷摸摸的望了一下家里,妈妈在晒衣服,我赶紧跑进去,可还是被妈妈看见了,妈妈说:“你回来了,把盐放在那吧!我一会就来炒菜。”我想:幸亏没被妈妈发现,赶紧去洗盐。我悄悄拿一个小盆,把盐倒进去,加了点水,我洗呀洗,搓呀搓,忽然,我一看盐都“消失”了。妈妈走过来,说:“你干了什么?”我说:“我把盐掉在地上了,我要洗干净,可盐都‘不翼而飞’了。”妈妈说:“盐没有‘飞',只是化了,盐不能洗。”于是,我又帮妈妈买了一袋盐。
在我的童年发生的事很有趣吧!
教师评语:你是一个多么重情的孩子啊!你多么善于感悟生活中的情,尽管你对作文有些胆怯,但你却把握了作文的真谛——我笔写我情。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老师一定非常喜欢你的。
从学生的角度看,此文不可谓不有趣,现实生活也有其真实性。老师的评价语也是以文人的心态鼓励学生的习作兴趣。我们以为,作文绝不仅仅是的表达过程,它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我们再细细品品这篇习作,你一定会发现几个疑问点:
一是小作者的表达合乎逻辑吗?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当水放进盐里溶化时,应能够很快发现并停止活动,而小作者一个劲儿地洗,这与现实是相违背的。当然,小作者在文中未写出这件事发生的时间(这件事发生在几岁?),可见,其思维何等的弱化。二是习作表达目的是为了体现“趣”,追求华丽的套板式语言,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给人一种“做给他人看的“小文人”作风,像宣传品,总在宣扬着什么。其“立意”总是很堂皇,古人把这叫做“代圣人立言”,也就是说,习作的开头有给人端起圣人的架子来写文章。这就是“假大空”小文人风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语言的表达,杜威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区分语言的实际用途、社会用途和理智用途,很好地说明了学校教育语言表达的问题:指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使语言由原来作为实际的、社交的工具,转变为有意识地传播知识,帮助思维的工具,杜威的这段话意思就是我们的语言表达,如果只停留在原来自发性的表达,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变为表达思想的思维工具。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思维。
当然,这些追求技巧性的表达不是不行,而是我们的作文课不能上成“语言修辞课”,我们的作文教学思维不能被这“鼻子“牵着走。在此,我们不妨看看国外的作文教材内容。
德国斯图加特·埃恩斯特出版公司出版的《德语训练》一书中的作文设计:
一群学生计划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搞一次自行车障碍赛,通过讨论,决定了比赛的日期、地点、参加者的条件与比赛办法。
(代故事中的学生拟定一份说明性的比赛广告,告诉小区居民这次比赛的项目、日期、地点、以及参加者的条件和报名办法等事项,让小区居民了解这次比赛。)
故事接着往下写:这几个学生商量,为了使周围的群众谅解比赛可能出现的喧闹,需要给周围住户发一封解释情况并邀请观看比赛的公开信。为了筹措比赛奖品,还要给附近的自行车商店的老板写一封募捐信。
(给小区的居民写一封公开信,给自行车商店的老板写一封募捐奖品的信。起草并修改这两封信件。)
故事接着说:自行车比赛顺利进行了。场面热烈而紧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学们准备写报道向报社投稿。
(要求根据录下的现场解说,写一篇关于这次比赛的报道。)
这是外国语文教材中对一则作文教学内容的设计,非常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有真实的交际情境,学生写作时明白自己作文的读者对象,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对象,其表达的取向是不同的,并不是要求学生表达时一味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教材作文内容,对我们的作文课程,至少有给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一、明白“写什么”, 其本质是课程内容的确定。要是问你,某年级某单元的作文课程内容是什么?可能会令你尴尬,因为我们最多只能说出“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内容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诸如此类的套话。这,往往让老师们无从下手,不懂每堂习作课要教什么?你看,最近几年,“先写后评“、“少评多写”等习作教学观让一线老师似乎找到了作文教学的真谛。先写后教,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课程内容,就得因人而异,目前,因材实教难以实现;少评多写,失去了教师对作文指导应有的价值。一堂习作课,要教什么?就拿“写具体”来说,习作要写具体,那一堂作文课要教什么?应该来说,不同的习作对象,会有不同的内容,如写《我想和爸爸妈妈说》,如果要写具体,“人称代词的使用”(看写给谁,写给爸妈就得用“您”,写给朋友就得用“她”“他”),“读者对象(写给老师看还是写给父母看,还是写给朋友看)”,“边叙边叙”(对事情的看法),这些都是课程内容,也就是这堂课,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有选择性的作为教学内容。再如,“表达真情实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初中学段,没有哪篇作文不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关键是,表达真情实感,我们针对每篇习作教学,要教什么?在某种程度上,真情实感是无法教的,只能通过学生的文字使用活动,评价其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再作应对。
像前文提到的德国的作文课程,每个环节,清晰地告诉学生,写广告是因为告知居民,写信是因为邀请居民观看,其实现交际任务,实现语言的表现功能、调节功能、影响功能等等,根本没有说什么内容具体,表达要真实之类的套话。
二、指向“为什么写”,其本质是读者对象的意识。作文应有内驱力,也就是学生要有表达的动力。这个话题已不鲜。“小文人”习作作风,读者对象是作文的评判者,所以,只管自己抒情,越美丽的词藻越好。很清楚,我们的习作教学忽视了读者,以为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是拿来供老师评价的材料,缺乏真正的交际情境。
如果写作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其表达的动机也不同。如,烦心事,写给爸爸,或许是请求帮助解决,或请求宽谅,如果写给同学看,或许是诉说心中的那份苦衷,发泄,如果写给远方的亲人,或许是汇报近段的心情或近段的生活,目的不同,表达的取向和方式也会不一样。这样的写作赋予的社会交际功能,增强学生的写作动机。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从小就要适当培养读者意识,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形成不同读者不同文体或语体的表达思维习惯,二是有利于激发小作者写作时考虑读者需要,表达出读者所需要的文字,包括读者所读懂的内容和情感。如果“小文人“作风,容易只顾自己情感抒发,情感渲泄,长而久之,便会表达思维的缺席。
这方面,日本作文课程值得一提,他们将作文分为三类:文学文章,实用文章,学问文章。其中,日本不少学者主张学问文章,即生活调查作文,主要是培养学生能深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灵感,美成创造和探索的习惯,通过写作发现自我,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独立的人格。这就验证了杜威的语言是表达思维的理智的工具。实际上,国外很多都注重生活调查文,而我国注重的是文学性写作,注重情感,这点,过重了些。
三、追求“什么思路写”,其本质是表达的思维训练。我们的作文教学,指导课上,容易格式化,规则化,忽视儿童的创造性表达。如前文中的《童年趣事》一文一样,一说到趣事,开头就点题,结尾点题。这是结构上的模式化,内容上规则化。教师辅导学生作文,若写小猫,必须先写外貌,然后写动作、性格等。若题目是《塑料袋的奇遇》,中心思想必须涉及环保,否则就不行,就算是错误。请问,这样教学生,不是把学生教僵教傻了吗?这种教学状态,实际上是一位大“一根筋”带出一帮小“一根筋”,把生命力全都禁锢了。
从表达思维的训练角度来看,怎样对待类似小猫和塑料袋的问题呢?可以对学生说:“写小猫,从哪儿下笔都可以,只要你思路清楚流畅就行,写塑料袋,不一定非要涉及环保,只要中心意思健康明确就行。当然,如果参加考试,你最好还是从小猫的外貌写起,最好涉及环保内容,最好把塑料袋判处死刑。为什么?因为阅卷老师喜欢这样。其实这样提出来,完全是为了怕孩子吃眼前亏而对低智商的阅卷教师的一种迁就。
我们的作文课程,学生的言语方式,或行从侧面能看出,学生的表达思维方式,决定了儿童的行为方式。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的人?钱学森之问不是提出“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一、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把“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错误地理解为“教育就是培养行为习惯”。这显然是片面的,“中小学生日常思维习惯养成”就是要求在注重行为习惯培养的同时,思维习惯的养成不容忽视。因为,所有的拔尖创新人才都一定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学生的作文,八股调、学生腔,孩子说成人的话,不自然,不活泼,缺少朝气和活力,就是因为思维被“小文人”化了。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部分学生观念上的迅速更新跟语言表达能力的滞后产生了矛盾,语言跟不上内容表达的需要。有些学生囫囵吞枣地搬用新名词、新术语和港台流行歌曲中的某些词句,欧化的句式和朦胧的词语时有出现,搞得不伦不类,十分别扭。
杰出的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阅读使人学问渊博,讨论使人反应机敏,写作使人思考精确。”我要我的学生有精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我要他们善于写作,不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好的写作能力令他们终生受用……
此文已刊发在《小学教学》2012年1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6:57 , Processed in 0.11026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