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瑞田:读洪丕谟有感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7:0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洪丕谟有感

“夜深挑灯,烛影摇红,在堆满钟鼎彝器、法书名画的古雅书屋里,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沏一壶紫笋茶,各自找一卷书,在太古般沉静的良夜,沉进到了古纸堆里。这时窗外虫声唧唧,柳稍凉月如钩,更给夜幕笼罩下的书屋,平添了多少沉,几许寂。······”
这样的文字很容易穿透我的内心。55岁的洪丕谟在这份古意盎然的情调里看云卷云舒,看世态炎凉。这是洪丕谟15年前写的,他写活了一个夜晚,写出了读书人的情趣。
生于1940年的洪丕谟离开我们5年了。遗憾之余,又为洪丕谟远离了喧嚣的书坛而庆幸。如果他活到70岁,不知道他会如何面对,那一支优雅的笔,该会写怎样的文章,该留下什么样的翰墨?
我不认识洪丕谟,对他的了解来自于他的文章。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洪丕谟有可能是书坛中人最勤于笔耕的人,涉猎的学科最广泛的人,当然,也是具有较高社会影响的人。爱屋及乌,当我沿着洪丕谟的足迹,对书法的有关问题做点滴思考的时候,内心深处,洪丕谟的形象逐渐放大,以至于对他的一生越来越关注。
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的洪丕谟,成长于书香之家。父亲洪吉求为留法文学博士,爱书画,喜收藏。受父亲影响,洪丕谟自幼酷爱书法与文学,高中肄业后学中医,获中医师街。后到华东政法学院专事法律古籍的教学和研究,同时染指书法,技道并进,终成一代名家。洪丕谟兴趣广泛,对佛学、风水学、道学等学科均有研究,惜笔者不求它技,对这些深奥学科说不出所以然,只能点到为止。
作为书法家和随笔作家的洪丕谟,在我的眼前逐日清晰而高大。我信奉西人的话:要获取新知,就去读旧书。于书法学习,需临古帖,研习书法理论,读旧书的收获当然丰硕。于是,洪丕谟选注、编纂出版《历代题画诗选注》《历代论书诗选注》《古代书论选读》《法书要录》《墨池散记》等,以及所著书法评论文章《形象思维与书法》、《书法应有批评》、《书法的欣赏与评论》、《书法界弊端种种》等,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我视野。对于洪丕谟,这些显然不够,他专注书法,也专注其他。这一点,他似乎比今天活着的人还清醒。我们在书法中获取功名之后,便以高度的本位主义,轻视书法以外的艺术与学科。那种令人哭笑不得的自信与自大,透露着书坛的浅薄。
洪丕谟勇往直前,他思考了许多问题,写了无数的文章,最后以书法家和学者的形象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也许是一种暗示,也许是一种感应,今年我读了洪丕谟的一些书、一些文章。当我对洪丕谟的博学深感钦佩的时候,我突然知道了这个人的岁数,甚至我不敢相信,仅离开我们5年的洪丕谟已是70岁的人了。70岁,乃一个人的古稀之年。如果洪丕谟活着,他的书法和他的文章,可以使他意气风发。书法和文章都值钱了,洪丕谟以自身的能量,可占书坛一席之地。
我对洪丕谟这样的可能不感兴趣。对我尤为震撼的是,他的文章依然可读,他的某些思想依然鲜活,他的格调依然不俗。70岁的人,数十年的笔耕,一生的喜墨向善,让我这个不求尊荣的读书人倍感温馨,倍感充实。
没有洪丕谟的书坛越来越热闹了,热闹的书坛也越来越鲜见洪丕谟的身影了。淡淡的悲凉之中,我深切感到洪丕谟走早了,在本不该走的年龄走了,那份丰盈、厚重,那份潇洒、淡定,那份深邃、犀利,成了上个世纪书坛的绝唱。
没有洪丕谟的书坛更加金碧辉煌。可惜,在刺人眼目的光泽里,缺了洪丕谟,还是显得轻飘、浅陋。诚如岱峻先生写道:“今天的新闻,未必可以写进历史;而既往的历史恰恰有大量的‘新闻’。”这就是洪丕谟的意义。
我不是悲观主义者。我相信洪丕谟这样的人还在,这样的文章还有。只是以有别于洪丕谟的方式存在。只要存在,道义与良知就不会死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23:34 , Processed in 0.14613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