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雅久不作 纪念朱家济诞辰110周年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3:3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雅久不作 纪念朱家济诞辰110周年
2012年12月10日

  西湖四季,风情万种。

  11月30日,刚入冬的西湖,一种难以名状的冬之美隐约于湖上的一草一木、一塔一亭,“大雅久不作·纪念朱家济先生诞辰110周年”文献作品展暨座谈会在杭州孤山路浙江博物馆举行。毛昭晰、汪济英、牟永抗、章祖安、金鉴才、来一石、许洪流、戴家妙、何涤非、王犁等不多一些来宾来者参观展览、参加座谈会。

  朱家济何许人也?“是中国杰出的文物研究和保护专家,也是20世纪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书画鉴定家。”

  最早听说朱家济名字,大概是从中国美院(前浙江美院)1963年首届书法专业学生、曾任浙江书协副主席的金鉴才口中得知。讲起朱家济,金鉴才眼神透露出与对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一样尊崇的光芒,印象深刻的是说朱家济做学问是述而不作,“古人已经把我们今天要讲的东西都讲完了。除了炒冷饭,我们还能作些什么?”所以,朱家济连一本薄薄的小书也没留下来,仅有的一些“重要语录”是金鉴才“帮忙”记的课堂笔记之外,就是极少量的几篇“长文”和惜字如金的题跋批注。但正是朱家济,1963年,应当时“浙江美术学院潘天寿院长等的邀请,受聘为创办之初的书法专业兼职教授,主讲书法和古典文学,由此成为中国书法教育史上大学本科书法专业的第一位技法教师。他对书道之‘运腕’,尤其有着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影响深远”。假如朱家济想要跻身如今的艺术院校当教授,4个字:痴心妄想!谁会给没出过一本书、没写过一篇“像样”的学术论文的教师送上“导师”的宝座呢!而事实是,朱家济等培养的书法学生金鉴才、蒋北耿、朱关田、李文采后来个个成了浙江书法界,乃至全国书法界的栋梁之材,其中深意,大可探究。

  “述而不作,言而好古。”1953年,朱家济正式履任浙江文管会专任委员,同事有邵斐子、郦承铨、沙孟海、陈训慈、牟永抗、王士伦、周中夏、朱伯谦、汪济英等人,均一时俊彦,朱家济负责地面文物调查、保护与维修,兼任“研究组”组长对于朱家济个人来说,这是他文保生涯中的一个巨大转折。他北大毕业后进入故宫工作,1937年随故宫文物西迁辗转西部,一路充满颠簸,历尽战争硝烟,而后1950年左右的几年时间,朱家济又担任着跟自己学问很不相符合的“上海中纺公司”和“华东纺管局”的“稽核”职务,直到1953年,朱家济结束了在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的文书工作,来到杭州,复归“本业”。

  要是“纪念朱家济先生诞辰110周年”活动不是由浙江博物馆出面主办而是由中国美院牵头,则又有几个知晓朱家济更主要的贡献是在文保而不是在书法上呢?!书法严格说算是朱家济的副业,离朱家济去世不足45年,朱家济的主业和副业竟至于到了要被人遗忘的地步,真不知是朱家济的不幸,还是我们这些纪念他的人的不幸?抑或是时代的不幸?我们要检讨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延续需要一根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时间红线串联起来,需要知名和不知名的一代代托举衣钵者接力交替,“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一个容易患健忘症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文化的一大优点:不忘本,懂得饮水思源。

  于是,懂得饮水思源的金鉴才撰文回忆:

  朱家济先生是外聘教授,出身书香门弟,是沈尹默北京大学时的学生,我曾经听张宗祥先生说,朱先生是当时很少几个可以与马一浮先生“谈谈”的人之一。又有一次我向朱先生请教“冯唐易老”的典故,他随口就能背出原文,而且讲得出在《资治通鉴》第几卷,我事后经过核对,几乎一字不差。这位老先生的脾气有点特别。遇到我们提问或回答有不正确,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胡说”两字。他说话绝少,教我们《古代汉语》,从来不讲解,只是让我们自己读原文,甚至要我们少看注释。当我提出不看注释无法读懂时,他竟然说:“你要读懂它干什么?”表露出一副十分惊讶的神态。我向他请教诗词作法,他只说:“多读。”后来送给我一部《诗韵合璧》,还规定我只准查字韵,不准看上面的例词、例句。我们请他讲解一下某件名作的好处,他思考半天,只回答了“好就好在没法说”一句话。我问:“书法在书卷气之外还有哪些要求?”他就反问我:“书法除了书卷气,你说还能有什么?”他学问那么好,却不写论文,我们都为他惋惜。他却说:“该说的古人都说了,我还有什么好写?”他的这句话,我一直觉得无法理解,今天细细咀嚼,才逐渐体悟到其中的深刻涵义。朱家济先生在指导我们书法训练时,特别强调“下笨功夫”,他认为赵孟頫以最高的天资服从最严的法度”,是书法家的典范。

  “读懂它干什么”、“好就好在没法说”,金鉴才回忆真实的话,则朱家济的这两句短句可作当下时尚的网络体,红遍书坛。大概也只有在笑话般传播这两句短句的同时,朱家济淡远模糊的形象始能逐渐清晰明亮,并理解他沉默、内敛又“当怒则怒”的魏晋风度了。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记者 蔡树农  编辑: 管琪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4 21:49 , Processed in 0.18022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