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为什么要倡导新语文教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1:1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为什么要倡导新语文教学——蔡伟教授答《新语文学习》编辑问



  

编者按:最近,我刊主编蔡伟教授接受了南京市高中语文教研员、《新语文学习》编辑徐志伟老师的访谈,访谈围绕今年3月底前召开的首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进行,就“新语文教学”的内涵、理论依据、发展历程与趋势、存在问题与破解之道进行了探讨,本刊第一时间获取访谈内容,并经双方同意,全文刊发如下,以飨广大读者。(以下“问”代表徐志伟老师,“答”代表蔡伟老师)


问:2005年6月,《中国教育报》第四版“视点”专栏,刊发了韩军先生的《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丢失了什么?》,自此,“新语文教学”被推向高潮,韩军先生也被记者冠以“新语文教学”领军人物。然而,“新语文教学”似乎至此也到了一个拐点,否定的人多了,呼吁的人少了,为什么在“新语文教学”式微的情况下,你们还要倡导“新语文教学”呢?

答:“新语文教学”之所以式微,有着多方面原因。首先,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运动,至今未获取行政的推动力量;更重要的是它的理念、操作模式与现行体制、意识形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多少受到一些约束。其次,它的概念本身具有歧义性,缺乏精确单一的学术特征,或者说它本身还没有获得为大家所认可的权威界定,因此,有些教师在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是比较茫然的。此外,“新语文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流派众多、风格各异、话语权分散、推广难度较大的特点,专家学者及一线名师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之中。但“新语文教学”的式微并不能够否定它存在发展的价值,这种来自民间的教学改革实验往往充满了潜在的难以估算的能量与朝气。上述三大原因,从某种程度上也恰恰反映了“新语文教学”的优势:年轻而富有活力,变化而充满创新,民主平等意识浓厚。近十年来,“新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者们,在语文学科中融注进教学的新理想:真挚情感、真诚话语、真切态度、真率行为、真实生活。新语文教学为打造“真人”而不断地努力着。可以说,无论课程教学改革纲要中还存在多少的缺陷,无论语文课程标准还有着多少的漏洞,无论新语文教学有着多少的不足,我们必须肯定的是中国的教育正向着一条健康的道路迈进,中国的语文教学已越来越具有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至今化解不了的“瘀血”“脓肿”,“少慢差费”的批评、“误尽苍生”的指责依然不绝于耳。因此,语文教学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改革,拒绝探索。“新语文教学”虽然称不上是一个成熟的概念,但它的出现,对于冲击落后的教学思想、变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改造僵化的教学模式起着积极的作用。“新语文教学”也许可以作为语文教师一个共同的话语符号而存在,通过它的作用,可以将各种有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各门各派紧密地连接起来,合作打造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为突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瓶颈寻找一个共同的目标。可以说,我们倡导“新语文教学”,不是要推出某个人物、某种风格、某种模式,而是要让全中国的教师能够在一面可见可感的改革旗帜下共同发展。其实,广大语文教师对于“新语文教学”未来的发展与走向还是十分关注的,只要有合适的平台与通道,多数人是乐意投入的。

问:刚才你提到了“新语文教学”这个名称具有歧义性,作为一个歧议的概念它能够在语文教育领域长久存在吗?

答:是的,从语法角度来分析,“新语文教学”确实是一个歧义概念,它可以从“新语文的教学”和“新的语文教学”这两层意思来理解。但我要说的是语法上的歧义并不妨碍它在学术上的表达,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概念能够替代这个概念的丰富性。这不是表达上的问题,而是体现当代语文教学改革所必须包含的丰富的内涵。它的两层含义,至少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们该如何革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即语文的教材该体现怎样的“新”?我们该如何处理好新的教学内容,即如何执教新的语文教材?我们该如何创造新的语文课堂?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达成语文学习的目标?因此,这里的歧义巧妙地阐释了语文改革的真谛。当代的语文教学改革,必须突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头痛医,脚痛治脚的弊病,而是要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改革。它包含了多方面的辩证: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之辩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间的辩证,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的辩证,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辩证等等。

问:“新语文教学”之“新”的时间界限是什么?

答: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想说用“新”这个词来修饰一个概念不恰当,因为“新”是暂时性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有新转旧的过程。因此,“新语文教学”之“新”究竟能新到何时,是一个问题。会不会出现像“新新人类”、“后后现代”这样不伦不类的概念。确实,很多人用“新语文”这个概念,都把它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因为实在找不到一个能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这个概念相对应的词。但我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新的东西都会变成旧的事物。但是,如果能够世移事移,与时俱进,那么,“新”永远会“新”下去,只不过“新”的内涵与外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甚至是巨变。例如,“新语文”就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有学者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只是其涵义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新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差异。但无论钱理群、王尚文先生《新语文读本》中对于“新”的理解还是韩军先生关于“新”的阐释或者程红兵先生对于“新”的解析有多么的不同,但他们对于“五四”新文化传统的继承、他们的民主自由思想、他们对于人文的尊重却是共同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新语文教学”之“新”如果仅从一个点一个面来理解,它可能是十分短暂的,甚至稍纵即逝,但是把它当作一个发展的整体来认识,那么它是久远的甚至是永恒的。

问: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新语文教学”是没有出路的,因为我们很难将它像“点拨教学”“情景教学”“三主教学”这样具体的模式来推广,对此您是如何看的?

答: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我们从来没有打算将“新语文教学”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式来宣传推广,事实上如果仅仅将“新语文教学”当作具体的教学模式来看待,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新语文教学”的实质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领域的复归,这是当今世界母语教育改革的方向,可说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没有出路”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我们虽然不能把“新语文教学”当作具体的风格或模式,但它却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范式,它包含着众多的风格和模式,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或语文教学改革的旗帜。具体的风格或模式往往具有太强的排他性,这是语文教学改革多年来,始终没有取得本质性突破的重要原因,因为有太多的内耗存在,导致任何一种风格与模式都不可能得到顺利的持续的发展。而在“新语文教学”的旗帜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风格、各种模式都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例如,单单就模式而言,“新语文教学”就包括了体验型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协同式教学模式等。总之,“新语文教学”的姿态是开放的,一切“人文精神”倾向的现代教育理念都会吸纳其中,因此,它不可能将自己局限于“风格”“流派”“模式”的固定范围之内,这也正是“新语文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问:一般来说,一种教学现象的出现,总是以某种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那么“新语文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答:“新语文教学”既然不是一种具体的风格、模式,自然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教育理论作依据,它是多种理论催化的产物。在教学内容上,它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的“弘道”主张。从韩愈的“文以贯道”、柳宗元的“文以明道”,到周敦颐的“文以载道”,可以说贯穿于中国“文章”的主线,就是“道”。长期以来,这个“道”被人们机械理解了,其实它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它与当今教育界所倡导的“文化性”、“人文性”也是相通的。就教学目标说,它又暗合了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新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未来生活与发展上,强调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质量挂勾,重视语文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评价上它又以美国教育家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为依据,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培养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凸现个性、形成特长。在教学处理上它坚持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主张,强调学法指导,重视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写作”。总之,“新语文教学”以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主张作为自己的坚强的后盾,这是它能够走在世界母语教育前列的重要保障。

问:您能简单概括一下“新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吗?

答:前面我们其实已经从不同的方面谈到了“新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如果要我概括一下,我想不外乎以下四点:价值取向以个人关照为主、工具性与人文性协调统一、操作形态多元开放、评价体系以发展为特征。

再明确一点说,“新语文教学”以学生的语感和文感的培养为核心,在主体化、艺术化、情感化、实践化的操作内容教学中,以语文教学资源的全面拓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为途径,通过视域无限开阔、理念新颖超前、内容新鲜立诚、形式生动丰富的教学范式,最终培养出具有高超语文素养、丰厚人文精神、充分个性发展的现代真人,“真人”的培养应当是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问:“新语文教学”倡导回归人文之本,但目前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就是“凌空蹈虚”,语文课变成了“情感剧场”,人文的结果是导致语文课上语文味荡然无存,对此您又该作何解释?

答:我们之所以倡导回归人文,是因为目前语文教学本末倒置,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忽略甚至放弃了人文,于是我们提倡,我们呼吁。回归人文之本,并不意味着独尊人文,舍去其他,而是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分清问题的主次与轻重缓急。诚然,由于“新语文教学”并没有被广大教育者很好地认识、接受、理解与运用,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幼稚甚至不科学的做法,但是,这不能说是“新语文教学”是本身不科学,还是说“新语文教学”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来不断学习、不断推广。事实上,语文课“凌空蹈虚”“缺少语文味”更多的原因是教师不熟悉文本,或缺乏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由于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欠缺,导致他们课堂上只能不着边际地瞎扯,无论讲语文知识,还是作情感教育,都没有与文本挂起钩来,使课堂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倡导人文与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是一致的,它们的目的都在于体现语文教育不可替代的价值,充分发挥其社会功效,促使语文真正成为实施教书育人的最佳课程。

问:韩军在2004年发表了《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的论文,他是非常强调文言文教学的,但从您的新著《新语文教学研究》中,却很难看到文言文教学的影子,您对文言文教学有什么看法?你所倡导的“新语文教学”支持中小学生“读经”吗?

答:在2000年9月的第17期《语文教学通讯》中,“新语文教学”被第一次系统阐述,其中,新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重视白话,更重视文言”。我肯定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为文言文里蕴含着深刻的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文之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能实现人文熏陶的作用,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拙作《新语文教学研究》中没有过多地阐释,并非否定文言文教学,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本人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一书中关于文言文教学已有较多阐述;二是韩军先生等一大批新语文教学论者对此有了全面深刻的论述。

我自然支持中小学生适度“读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对学生而言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以“读诗”为例,我们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统,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诗,是中华文化精华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而如今,“读诗”的传统正在消逝,为数不少的青年学子离开学校只能背诵“静夜思”,这确实值得语文教师反思。语文教学不教孩子认识中华之“经”,不读民族之“文”,不能引导孩子深入到炎黄的精髓中,回望古事、聆听古声,触摸民族的脉搏,那就不是真正的中国语文教学了。当然,我强调“读经”需要适度,过犹不及,毕竟,“经”与现代生活有着相当的距离,它不可能替代现代的文明,因此,那些让孩子穿上马褂长衫,摇头晃脑,机械模仿古人的“读经”和专为小孩办“国学”班,除了读经什么都不干的“读经”我是反对的。

问:韩军先生是十分反对“集体备课”的,他认为集体备课“一人主备,共同克隆。当每位老师进课堂时,手中教案几近一致。教师俨然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但我们从您的学术讲座和一些论文中却发现您是提倡集体备课的。从中是否可以说你们所倡导的“新语文教学”其实是充满矛盾的呢?

答:韩军先生确实在多个场合反对“集体备课”,但我相信它所反的是那种怀着应试目的和短视眼光的形式主义化的集体备课,是那种为教师思维偷懒提供方便的集体备课。我注意到韩军先生并不反对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他也十分强调教师沟通交流、思维共振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对待“集体备课”上的意见并不相左。只不过韩军更多看到的是“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而本人更多关注的是“集体备课”中的价值。事实上,无论哪一种备课方式,都会有其局限与优势,没有最好,也没有更好,只有最合适、更适宜。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要求就需要采取不同的备课方式。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新语文教学论者一定会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定会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准备与教学行为。因此,既保持备课中的独立性,发挥备课中的个性,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备课成果,是新语文教学论者的最佳选择。

问:您认为语文教学需要更多关注的是“语言”还是“精神”,当“工具性”与“人文性”发生冲突的时候,您会作怎样的取舍?

答: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自我经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个性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环节,是青少年行走于本民族文化世界的旅程,离开了母语教育,就会失却精神意义存在凭依。其次才是一个语言和言语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才是语言运用技能提高的过程。个人认为语文教学更需要关注的是“精神”这一层面。

陶行知在“晓庄师范”时期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勉勉人,的确,任何的教育学习,第一步或者最关键的一步,自然是先学会做人。那么,当“工具性”与“人文性”发生冲突,我也必然取“人文性”舍“工具性”,或者先“人文性”后“工具性”。

但话要说回来,“语言”与“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永远都应该统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它们本身虽然有着逻辑自洽的功能,但同样需要另一方的补充和完善,才显得更有价值。离开了语言的“精神”是不存在的,失去精神的“语言”是苍白无用的;没有工具价值的“人文”是伪人文,不含人文的“工具”只是一堆抽象的符号。

问:最后问个尖锐一点的问题,如果说程红兵是“人文教学”的代表,韩军是“新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那么您又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你不遗余力地推动“新语文教学”的目的何在?

答:我身处大学,心系基础教育,但我知道我更大的作用是为新语文教学论者摇旗呐喊,使他们不感孤寂,不惮前行。我相信中国语文教学界藏龙卧虎,人才辈出,程红兵、韩军是其中的姣姣者,把他们视作代表或领军人物,自然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与褒奖,他们的成长历程也可以成为千千万万语文教师的样板。而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帮助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需要有一个较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沟通渠道。我们联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和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组织首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推动“新语文教学”深入发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全国广大的语文教师建设一个可以交换思想、交流经验的家园,营造一个深化语文教育研究与改革的良好环境,从而帮助语文教师拓展新视野,树立新观念,创立新模式,打造新课堂,从而为突破语文教学的瓶颈,提高语文教学时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1:19:39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八问”
——写在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开坛之际  




  蔡伟
  教了三十年语文,也研究了三十年语文,结果是人生糊涂教研始。越教越觉得语文的水很深,越研越觉得语文的水很混。整到最后也没整明白语文是个啥玩艺儿。似乎人人都是语文专家,人人都是语文教学名师。结果是谁也不服谁的,自说自话,自以为是,自诩自己才是语文正宗,总想别人跟着自己学,总想天底下的人都打他的大旗。结果,连一些基本的问题都没能够搞清楚。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要抛弃你更是不可能。只是问题越积越多,若不能及时解决,恐怕语文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春天到来。在此,仅在此抛八大问题,以就教诸大方之家,并能一浇心中块垒。

其一,建国六十多年来,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大的就有八次,小打小闹不计其数,语文教改最为热闹,创造的名词术语也最多,风格满天飞,模式如牛毛。可为什么语文课堂的现实却如鲁迅笔下的鲁镇旧历新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在中小学校,语文教学受诟病最多,学生评教满意率倒数前三,这正常吗?

其二,预设与生成,哪个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目标教学与无目标教学,哪个才是语文教学的高标?当我们在批判语文教学牵着学生鼻子走,压缩学生的自由空间的时候,我们有否想过,如果没有教师事前充分的准备,如果仅凭着随机应变的能力,就可以教语文那么语文的不可替代性又表现在哪里。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底,真正体现在教师的预设能力上,体现在对学生的学情及教材的特点的了解与预判上。

第三,艺术对语文教学意味着什么?目前语文课堂中艺术的因子是多了还是少了?艺术与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艺术化语文教学的条件具备了没有,当我们提出艺术化语文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判断周边能有多少教师具有最基本的艺术素养。如果一个教师在艺术上是昏昏的,他又如何能够使人昭昭呢?艺术化语文的最大障碍是不是我们的教育理想与教师的实际素质之间的差距呢?

第四,语文究竟该怎么教?可以这样教或不可以这样教,有谁来规定?当大家为此争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所倡导的一切,究竟是从学生出发还是从自身出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为了一己名利。我们采用什么手段与方法,对学生来说确实非常重要,可是我们的方法手段究竟是脑袋拍出来的,四处剽窃来的,抑或是在深刻了解学生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我们在使用一种方法的时候有真正想过学生的需要吗?

第五,语文课堂教学的评判者究竟是谁?我们也许非常在意以校长为核心的校领导、教研组或年级组里的同伴、校外专家学者、家长的评价,可是我们有过真正重视学生的评价吗?否则,我们为什么面对学生无聊的神态、长吁短叹可以做到从容淡定,我们甚至毫无愧疚地继续着自己拙劣的语文课堂教学行为。

第六,语文教学应该走向精细化,还是坚持粗茶淡饭?语文要实现深度解读,还是要扁平化理解,是重在精深理解还是重在感悟体验甚至是元初体验?是走进文本走近作者重要还是读出自己提高审美享受性重要?当语文越读越觉得无聊,越教越觉得乏味的时候,我们还能自豪于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吗?也许我们可以夸耀自己的学生能认读书写多少文字,能够背诵多少名篇警句,但当要求他们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为何基本都露出垂头丧气的模样。

第七,多媒体对语文教学而言只是一种手段吗?它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气息有多少人为之重视呢?当我们插一幅图画照片,播放一段音频或视频,炫耀变化多端的文字效果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正在将现代文化融进了冰冷的技术中?而当我们肆意攻击多媒体,强调要对多媒体进行冷思考的时候,我们又有否想过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已越来越不可或缺,我们今天使用不当,甚至失误应该是十分正常的事,因为成功始终就在不断的尝试中,而如果我们就此放弃多媒体,我们有否考虑过,我们的语文教育因此正在远离现代,拒绝技术,我们正在变得自我封闭,在传统的歪脖子树上渐渐枯萎。

最后,也许是最令人尴尬的问题,那就是语文是学科吗?如果语文是学科,那么语文学科的性质究竟该是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说法连课程编写者都没将其当作学科本质来处理,我们又如何能够当得真。事实上,工具与人文这原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啊,当他们扭在一起的时候,自然会生出诸多的无奈。然后,除了这两个特性的融合外,我们还能找到更好的概念来概括它吗?我们能否大胆地站出来说,语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语文是具有完全自主性与独立性的课程样式,它是模糊的,又是清晰的,它具有攻击性,但从来只有严密的防守。当外界对其非议达到顶点时,它只能躲进小楼成一统,任尔东西南北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1:20:47 | 只看该作者
酸辣苦甜话论坛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蔡伟

        论坛终于结束,感慨良多。可以说是酸辣苦甜,五味俱全。夜深人静,灯下独坐,便有了一些表达的冲动,于是草草写下此博文,以示纪念。
       酸者,青涩也。意味着不成熟,不自信。以“酸”来形容此时的心情大概是最合适不过的。确实,虽然本人一直在搞一些教师培训工作,但都是在领导指挥下,跑跑腿,干点粗活,最多出点主意而已,基本上不需要大脑思考。而本次论坛自己的角色有了重大的转折,从策划到组织,凡事都要自己来思考、谋划,实在显得有点稚嫩。虽然四处取经,反复思虑,但最终还是捉襟见肘,状况连连。为此,我不知发了多少火,把喉咙都给搞哑了。好在我的团队成员及代表们的宽宏大度,不作任何计较,才使得论坛圆满结束。
      辣者,刺激也。意味着激进、前卫,敢担当。“辣”是本次论坛的显明风格。也许人人都是有备而来,因此,五个分论坛个个火暴得很,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青年教师与骨干名师近距离接触,观点碰撞激烈,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是我几年来很少感受到的。评课同样如此。我参加了初中组的听课与评课。对三堂课的评价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互不相让。听课者均表达出各自的真挚酌见,试图说服对方,最后形成了听课教师之间、听课教师与执教教师之见、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大辩论,这种火暴场面是我所要追求的,也是我们组织这场论坛的重要目的。在教学研究中,我们需要有平等的权力,拥有相同的话语平台,能够进行非压迫性的基于师生共同发展的交流。关于本次论坛与教学的情况,我的研究生们正在努力整理,争取早日发至博客,供广大教师深度研讨。
       苦者,辛苦也。意味着劳累,艰难。这次论坛的举办让我真正感觉到什么叫做“苦”字,从20日开始,我就几乎没好好睡过一个安稳觉,特别是27、28两天,我几乎是熬了通宵。而这两天我也没好好吃过一顿饭,27日一直到夜里11点多才吃上一碗饺子。即便如此,我仍然惟恐某个环节出些状况,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此种苦处,苦不堪言。校党委副书记张先亮批评我,缺乏领导艺术和组织能力,什么都要亲为,只能把自己累死。事实上,从报到登记,到纪念品发放,从派车,到安排饮食,从专家接待,到成果展览、茶歇布置,都有专人负责,但我的个性就是追求完美,我希望论坛的每个环节都能尽善尽美,因此,看到一点不如意,便会着急甚至发火。我的研究生中都有人被我骂哭了,这是我的个性弱点,看来不适合组织大规模活动。
       甜者,幸福也。意味着快乐,自豪。酸、辣、苦三种感觉,最终都汇集到一个“甜”字上,可以说,“甜”是本次论坛留给我最主要的感受。我在论文集中对这个体会也有所提及。在此再试述几点。
       一甜众人支持有底气。自这个论坛策划以来,得到了学校行政部门各级领导的全力支持;课程与教学系的老师对论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经常为我打气,多位教授、博士还直接参与了论坛计划的修订和会务工作;我们的部分研究生更是放弃大量休息时间,守在办公室,帮助我处理各种杂务。至于四个主办单位的领导自然给予了更多道义上与物质上的双重支持。可以说,正是有了各方的帮助支持,才使我有了办好论坛的充足底气,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冷静应对。
       二甜代表关心暖心窝。自论坛代表报到以来,我一直坚守在会务现场,迎接各方代表,处理各类事务,常顾不得吃饭,也没有好好睡上一觉,憔悴辛劳写在了脸上,尤其是咽喉发炎,痛苦不堪。但代表们的一声声问候,让我的心变得温暖,所有的艰辛一扫而空;香港中语会副会长庄润祥副会长还把他带来的润喉药送给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咽喉不适。在活动的三天里,我收到了几十条慰问短信,虽然很多短信没署名,但他们真诚的关心,让我感觉到了心心相印的愉悦。
        三甜代表褒奖促干劲。这次论坛让我感到最为幸福的就是代表们的肯定,在收到的上百条短信中,除了慰问就是褒奖,诸如“活动很独特,您辛苦了,多吃金嗓子啊”“本次活动,大家收获都很大”“会议很成功,不亚于北京的那次”等等。我知道其中有言过其实的地方,是代表们的一种鞭策鼓励,但看着这些短信,听着代表们的美言,我们的干劲更足,最大的辛苦也化为甜蜜的享受。
         四甜代表宽容添信心。虽然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策划和半年的具体准备,我们也已考虑了多方面的问题,但细节上的差错还是经常发生。特别是28日主论坛结束已经较晚,代表们也很劳累,但当初考虑师大人家在校内,因此,就没有安排汽车接送,而事实上从报告厅到师大人家有三里之遥,加大了代表们的疲劳,我心里非常过意不去。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没有听到一个代表抱怨。有代表因为找不到路绕了许多冤枉路,也是一笑了之。而最让我难堪的是我提前两个星期给新开张的金华博物馆打电话联系,安排代表们参观,可是,等代表们到了后,居然是关门整修,工作人员几经交涉毫无效果,金华人的形象在代表心中大打折扣。好在代表们都相当的宽容,未发任何牢骚。代表们的理解和宽容,让我感到愧怍,但更给了我信心。这让我明白了一个理:会议的成败,会务工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代表的素质。我想,本次论坛的成功,主要在于我们遇上的都是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具有良好的人文气质和扎实的精神底子的优秀教师。
       借此博客,向参加论坛的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教育媒体工作者表示最诚挚的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5:24 , Processed in 0.15523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