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画的类型与批评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7:5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画的类型与批评


郎绍君


5月初,香港艺术发展局邀请海内外有关学者,以“笔墨论辩”为
题举办了为期三天的讨论会。这是近两年来关于笔墨论争的继续,也
是首次关于笔墨问题的大型学术会议——在香港谈论这样一个传统话
题,是颇可玩味的。
  笔墨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以及怎样坚持中国画的语言特色。它
连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包括如何看待中国画传统,如何借鉴西方艺
术,以及中国画的边界、批评方法与标准等。笔墨问题的复杂与微妙,
非浅尝泛论所能把握,而论者所持方法与标准的不同,常使探讨双方
止于“异元批评”,无法形成对话。对于笔墨本身,我曾写过一篇专
论(刊《文艺研究》1999年第三期);在这次会上,谈的是讨论前提
问题——中国画的类型区分及其与笔墨批评的关系。
  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中国画形式语言的多元化——已形成诸种不
同的类型。承认这一现实并反省其批评标准与方法,已成为中国画及
笔墨讨论的必要前提。不同类型产生于以融入西画为特征的近百年中
国画革新。这革新是亦喜亦忧的事——它带来活力和新的选择性,故
喜;它模糊甚至消融中国画的边界,故忧。有常有变,常其常而变其
变,是艺术演进的基本轨迹。恰当的批评态度,应守其常而顺其变,
不能一味守常或一味逐变;批评标准,则应据不同类型而有所区分,
不能用不变的同一把尺,也不能以此量彼或以彼量此。那么,当代中
国画包含哪些类型呢?我以为有三种:即传统型、泛传统型和非传统
型。
  传统型:
  中国画的本色形态。它坚持传统绘画最基本的语言方式——笔墨
方法。所谓笔墨方法,既包括写意画的笔法墨法,也包括工笔画的
“骨法用笔”以及相关的晕染法。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
张大千、吴湖帆、贺天健、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以及晚近许多中
青年画家,属此类型。其中有人也吸收过西画因素,但并没有改变其
基本语言方式和特色。论性质,它属于古典艺术——被现代中国人所
广泛接受、仍具生命力的古典艺术。高度成熟完美的传统型中国画,
不存在“转型”和“现代化”问题。书法、诗词、戏曲、曲艺、芭蕾
舞、古典写实绘画、古典音乐等等,都属此类。要它们“转型”和
“现代化”,无异于破坏和否弃它们的基本特色和高度完美性。视革
新必优于保守的“艺术发展论”,对这些艺术形式并不具有真理性。
如果有一天它们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地消亡,那就让它们完美着进入
博物馆。以破坏其自身完美为代价的京剧现代戏“革新”,是京剧这
一古典艺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意识形态制约下的畸形异变,不能视为
传统京剧合规律性的“现代形态”。在这个问题上的暧昧态度,已造
成对京剧艺术的严重危害。中国画亦同此理。
  传统型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形式,仍能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当代中国
人的世界。它在对象、题材、情感、程式、画法与风格诸方面都不断
有所新变,但保持其基本模式与特质。它的变革原则,可借梅兰芳
“移步不换形”的理论来表述(按照吴小如先生的解释,“移步”是
有所前进,“不换形”是不改变它的基本特色)。对中国画,“不换
形”就是不改变它的笔墨语言方式——包括它的材料工具和相应的程
式性,对力感、节奏、韵致的要求,以及它的深层美学依据:对道与
技、心与物、形与神、人格与风格和谐关系的追求。以笔墨方法为主
但又适当借鉴西法的“不变形”之作,如李可染的山水画、张大千晚
年之泼彩泼墨作品、周思聪的高原风情画和荷花系列等,仍可列入此
类。此外,传统型会发生分离倾向,转向泛传统型。传统中国绘画自
成体系但绝非纯而又纯、没有变异的封闭体。
  传统型是20世纪中国画最为完美的型式,只有此型出现了吴、齐、
黄、潘等公认的杰出大师。但如果满足于既定程式的成熟与完美,也
会导致惰性、无生殖力的重复与不可救药的僵化。“移步不变形”是
它变革的纲领,也是它常新的难题。
  泛传统型:
  中国画的变异形态。它适应社会急速变革的要求,力图融传统语
言形式与西方语言形式为一。如高剑父、高奇峰借鉴新日本画的“调
和中西”之作,徐悲鸿、蒋兆和加入素描因素的人物画,林风眠揉进
印象派、野兽派画法的部分仕女与花鸟画,陶冷月引入西式光影与透
视的“新中国画”,以及当下诸多艺术家同一倾向的作品。它们强调
“现代性”与“转型”,广泛地借鉴西方绘画,移步换形,突破传统
媒材与笔墨方法的限制,手段更加自由,面貌愈趋多样。但它们又在
材料工具、技巧画法和风格情味上与传统绘画保持着较为亲密的关联。
与传统型相比,它们还不够完美与精致,但更富于活力与朝气。
  无论在题材、样式和风格各方面,泛传统型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这为画家的个性表现与自由创造提供了相对广阔的空间,从而成为风
格样式多元趋向的主要体现者,在中国画的整体格局中,它拥有最多
的作者和作品。泛传统型会产生向传统型回归的倾向,有些画家会在
一定情境中转化为传统型。同时,它也会产生分离倾向,一些画家在
一定情境中转为非传统型。分离倾向会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中国画的特
性,成为模糊中国画边界的动因。
  泛传统型的危险性在于,其融合性与开放性,难以对相应的形式
语言因素提出系统、精致的要求,容易导致技巧方法的失控、混杂、
粗糙和浅表化。经验表明,缺乏对中西两种艺术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没有扎实的传统功底与修养,不肯寂寞耕耘、长期奋斗,难以臻至徐
悲鸿曾理想过的“致广大,尽精微”之境。
  非传统型:
  中国画的极端变异形态,或曰边缘形态。它们介于中国画与非中
国画之间,保留或部分保留着传统中国画的材料工具,但作画观念、
技巧规则和风格面貌大都取借于西方,与传统中国画的联系已微乎其
微。是移步换形欲出中国画边界或已出边界的类型。其中一些作品混
同于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无笔画或综合材料绘画。它们大抵抛
弃了笔墨方法,或代之以其他画种(如油画)的方法,或采用不拘一
格的工艺性制作方法,或借助于物理化学方法制造可控性偶然效果。
大体说,它们都把水墨媒材从笔墨传统中分离出来,当作“单纯的材
料”使用。林风眠以光色语言或构成方式为特点的彩墨画,赵无极、
赵春翔、朱德群、吴冠中的抽象水墨或彩墨,刘国松及其学生们的彩
墨拓印与拼贴,以及当代被称作“实验水墨”的诸多作品,都属此类
型——一种以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为主要参照对象的“西体中用”
式类型。
  非传统型中国画的意义,在于它融合中西艺术的极致性探索,它
对新的样式、风格的综合与创造,对水墨材料新的可能性的实验,对
新的视觉经验的求取。绝大多数探索者都力图保持与传统中国画的某
种联系,如吴冠中所说“风筝不断线”。其出色者如林风眠等,也可
以达到很高水准,赋予作品动人的艺术魅力。它们的危险性,在于大
部分或完全放弃传统绘画语言,容易陷入“现代化即西方化”观念与
实践的泥沼,成为对西方时髦艺术的东方式摹仿。
  上述三种类型,虽都隶属于当代中国画,但它们的形态、观念、
语言方式和价值意义都已相当不同,用不尽相同的方法与标准衡量它
们,乃理所当然。对这一基本前题有了共识,笔墨问题就能够对话了。
简而言之,单纯谈论笔墨,只能在传统共识的前提下谈论;谈论当代
中国画的笔墨,则应先辨识类型,而后以传统标准衡量传统型的笔墨;
以包含传统标准在内的新的综合标准衡量泛传统型的笔墨;不再以传
统标准衡量非传统型及其非笔墨的“笔墨”。至于不同类型间的比较,
则应以涵括和超越类型标准的另一层标准去评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3:33 , Processed in 0.13091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